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月下期

基层治理效能衰减的制度性原因与对策/王阳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阳亮 日期:2021-03-01 10:13:00
层次体系中行政事务与责任逐级向下分派的工作机制。文件和会议所传达的任务将最终落在行政传导链末端的基层政府和社区。中间层次政府并不接触基层治理的实际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材料和数字进行督查。这种行政控制方式催生了大量的报表、台账等文牍负担,以及“以材料应付考核、以材料包装政绩”的做法和由这些材料堆砌的低效会议。加之公共部门本身的成本约束机制较弱,官僚体系又具有天然的自利和避责倾向,使得大量的文件和会议成为过程性的行政行为,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效能弱化,流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并影响到基层干部对工作价值感和自身效能的判断。
  (二)行政协调效能弱化
  基层治理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属地管理是根据所在地域确定具体管理机关,对管理对象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主要特征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属地责任本意在于划分行政权责边界,激励干部履职担当。在复杂的治理实际中,横向与纵向的行政部门在责任划分方面总是存在难以厘清的空间。比如,在行政区划重叠或相邻的地区,街镇、新建工业园区、驻区企业以及相邻行政区域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出现问题时主责难以追究,只能据属地原则由街镇承担。属地管理原则和属地责任泛化为行政推诿的理由,导致大量基层政府限于本级权力、资源、技术和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难以上达。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缺乏,使得需要跨部门、多层级行政主体沟通协调的治理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增添了问责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三)行政成本隐性膨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从差异性来看,基层治理问题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极其显著。从同一性来看,基层治理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一致,包括发展经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强调基层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但是从绩效考核角度观察,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任务仍然被逐级分解,并列入街镇考核内容。随着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也被纳入街镇考核内容。应当说,当前基层治理所承载的职责和事务不断增加,已经严重超出了现有基层治理组织机构的编制,也超越了基层组织的实际行为能力范围。事多人少的状态使得基层治理中不得不大量扩充编外人员,以外包形式聘用的基层公职人员规模以及行政开支不断膨胀,导致隐性的行政成本不断增加。
  近年来,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治理效能是地方治理创新的趋势。多地政府都探索建立了公众监督政府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如“市长信箱”“12345市长热线”“接诉即办”等。以“12345市长热线”为例,这一社会监督和民意吸纳机制的主要流程有:第一,按照属地答复和办理原则,向区职能部门和街镇派单;第二,接单、签收报党政一把手审阅;第三,回访考核,对街镇进行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排名。完善的流程意味着与之相应的行政成本投入。从数据上看,个体化的投诉途径所能够表达的民意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生活诉求,如物业管理、供暖、停车等,应当说,这些诉求源于社区生活中的个人利益,并不具有显著的政治参与含义。
  虽然这些机制是以新技术来吸纳民意的尝试,但与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