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2月下期
新任年轻领导面临的四重压力及其舒缓方略——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向 往 漆 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向 往 漆 捷
日期:2021-01-22 17:17:49
。[1]312-320其中,社会代表着法律准则和秩序规范等原则性底线,意在制约和矫正长期处于群体生活状态的人类的行为、降低群体交往的冲突性和保障群体利益的安全性。文化代表着精神层面的道德良俗与群体共同确认并代际传递的文明知识,这是群体建立并保持亲密共情、同向前进的思想基础。个性则是个体与其他人开展交往时所依托并展现的语言和行动特质,个体所拥有的个性与群体的总体交往风格的适合程度,是个体能否顺利融入群体交往的关键因素。对于新任年轻领导而言,他们会经历工作的环境转变、身份转变和内容转变的过程。由于新任年轻领导兼具组织代言人与组织决策者的性质,因此,组织会使用更加严苛的、区别于非领导人员的行为准则规范新任年轻领导的思想与行为,这便要求新任年轻领导在遵守针对领导者而设置的更高底线的基础上,由曾经的次要责任分摊者转变为主要责任承担者,避免意识和工作的失范;新任年轻领导同时需要履行强化组织的紧密性与行动力、为组织及相关群体谋求可持续性合法福祉的责任,其便需要在理解组织情感基础、历史荣誉和下属结构等要素的前提下,以非攻击性领导者与非掠夺性合作者的身份,循序渐进地融入、领导并服务组织。由此可见,新任年轻领导在成为领导之前通过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而积累并深化的认知惯性和传统经验,无法在完整意义上与组织为领导提供的全局性视野和目标性要求相适配。在对比其曾经开展交往活动时所依托的生活世界,与其职位升级之后所处的生活世界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无法对接的区域,而由愈加严格的法律规范和组织融入进程缓慢引起的消极情绪等组成的系统,会透过上述区域限制新任年轻领导的原始个性,使其对成为领导之后的生活世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引发环境适应压力。
(二)偏重目的性行为而引发自我否定压力
在哈贝马斯的语境中,目的性行为是运用最具有保障性的手段,以争取最优质结果和最大化利益为目标的行为。在目的性行为发生之前及发生过程中,个体主要受到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1]10-11也就是说,个体倾向于将自身原有的经验当作合理的策略性参照,将自身的主张宣扬为预先制定的、绝对有利于解释与解决问题的规范,并且,此种情况之下,个体为了快速获取利益,即使在群体性工作当中,个体活动的痕迹也会远多于合作的痕迹。新任年轻领导在接管组织并开展工作之时,不乏以独立决策和独自行动为形式的目的性行为。平心而论,在现实工作当中,在人性、教育、法规和监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情境中,新任年轻领导采取目的性行为的初衷与指归,并非尽是为实现物质与地位的利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上任伊始,作为交往背景的生活世界存在不稳定性因素,新任年轻领导因为担忧如果在未获得与下属共同的情感依托的前提下,便与下属进行合作或者向下属部署任务,会诱发下属的不满。其二,新任年轻领导充满着被认同与获得归属的渴望,其认为在极短时间内,通过个人努力而为组织和下属以及相关群体做出“惊喜性贡献”,便可以为自身融入组织、赢得下属信任增加必胜的筹码。因此,为了避免群体性意见不统一而引起的工作反复性、缩短效应呈现的周期、以实践证明其对于生活世界的适应,新任年轻领导便会牺牲主体间性原则的合作与交往,而选择目的性行为模式,并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