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2月下期

大数据与官僚制:嵌入、融合与飞跃/牛世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牛世鹏 日期:2021-01-22 17:00:17
了人际冷淡,很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碎片化。大数据治理容易造成治理手段单一,当技术权威占据主导时,行政系统会将数据收集、筛选、分析、整合作为管理常态,忽视了人民心声,且一旦出现技术漏洞、网络瘫痪,整个行政系统就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是严重的技术型路径依赖。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当政府不主动与自己沟通时,社会成员会借助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与政府进行直接对话甚至发泄情绪,即大数据虽然缩短了政府与公民的“直线距离”,但是增加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冲突与矛盾。
  (二)官僚制免疫系统的自我保护
  官僚制以科层制为主,其运行的主要动力是层层压力。在压力传导机制下,官员要完成经济任务、生态任务、社会任务等多重任务,在复杂多样的目标、上级问责压力以及晋升需求等多重作用下,政府官员很有可能寻求正式制度外的非常规方式来灵活地实现目标,这是原本官僚制范畴内的非制度形式对正式制度的嵌入,能够有效完成任务、调节矛盾,因此具有相对合理性。大数据治理所崇尚的数据至上、理性工具等可以说是对官僚制非制度灵活性的一种“抹杀”,当官僚制感受到来自大数据技术的冲击时,就会激起自身免疫系统的自我保护作用,对大数据治理进行抵制,引发二者之间的冲突。大数据的特点是去中心化、扁平化,这虽然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官僚制对此坦然接受,领导者和上级组织都想要维护自身权威、巩固已有地位。在运行逻辑上,上文中多次强调的理性工具就是大数据治理的基础逻辑,这种感性排斥过于理想化,忽视了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者是人,忽视了官僚制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忽视了官僚制本身存在的压力与压力应对。当政府官员的感情被压抑到一定程度时,情绪宣泄容易引发行为扭曲,比如数据人为控制、以数据谋私利等。当被问责时,政府官员又容易将责任推向技术本身,造成行政伦理、行政问责模糊化,而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这是对政府权威的一种损害。
  根据上述分析,官僚制嵌入大数据治理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公共问题,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风险,威胁公共价值与社会稳定,阻碍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大数据技术嵌入官僚制
  鉴于官僚制嵌入大数据治理的风险弊端,本研究认为,大数据技术嵌入官僚制才是一种科学治理模式,不仅能够走出技术权威的困境,还能够维系社会公共价值与公共利益。
  (一)为官僚制正名
  官僚制被人们诟病的原因,主要在于行政效率低下和官员腐败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官僚制的异化,但这并不表示官僚制本身价值低。相反,官僚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很高的价值与作用。首先,官僚制并不是真的低效。低效是人们对于官僚制的刻板印象,但造成官僚制低效的真正原因并非其内在层级设置与管理不当,而是官僚制背负了过多、过于复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绩效目标。反思官僚制并不是一味地对其批判、否定,而是要全面认知,要关注到官僚制作用的发挥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比如资源依赖、利益诱惑等。其次,官僚制在稳定社会秩序、供给公共服务、维护公共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官本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存在着一种对政府权威的“自然遵从”,虽然有人称之为“奴性”,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