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 “中国式邻避”的生成与治理/王冠群 杜永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冠群 杜永康 日期:2020-12-14 16:14:06
期公众参与的缺失,仙桃市民对突建的垃圾焚烧设施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理性以研判现实风险,同时,公众又倾向于将未知领域解读为问题领域,进而导致风险认知的偏差。在主观建构的高风险尚未转化成现实冲突之前,公众往往会理性寻求制度化的解决方式。在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后,公众的社会心理会被随意放大,进而助长了指向冒险一极的群体极化现象。在政府低效回应的持续助燃下,集体行动潜在参与者的风险认知和抵触情绪不断发酵,继而会摒弃制度内的维权逻辑,转而寻求“闹解”的维权策略,最终将零星的、理性的抗议聚合成大规模的非理性抗争。在垃圾焚烧项目的建设消息不胫而走后,仙桃市人民在网络上掀起针砭热潮并质询项目建设的疑点,而政府并未及时有效地做出回应。即便衍生了小规模的街头抗议,当地政府也仅仅对垃圾焚烧项目进行了简要说明,对于民众的选址质询和参与需求并未予以正面回应,进而使得邻避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上万人抗议游行。可见,邻避风险一旦呈现,往往会引发涟漪效应,持续蔓延。其遵循的是非此即彼的演变逻辑,政府如不采取高效的灭火措施,则等同于助燃。
  (三)刚性的政府治理:邻避抗争爆发的导火索
  面对不合理政策,居民往往不会直接诉诸暴力行动,而是基于非组织化性质采取“日常抵抗”策略和运用以理抗争、以法抗争和游街抗议等“弱者的武器”[3]。即便初时的小规模抗议未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次日上万名仙桃市民的游行仍然采取了理性的街头“散步”形式,而这种理性的利益表达却被当地政府视作会导致社会无序和不稳定的因素,并采取了刚性的应对举措。究其根源,其背后隐藏的是刚性维稳的治理逻辑。刚性维稳是以社会的绝对稳定为管控目标,任何突发性的集体行为都会被视作无序和混乱。[4]刚性维稳的运作机制是压力型体制,并呈现出运动式治理特征,在“稳定压倒一切”和对维稳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的双重影响下,维稳牵动着政府决策者的每一根神经,使其始终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并运用一切资源来维系社会稳定。在刚性维稳的情境下,公众的集体上访、游行抗议往往被视作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而受到管控。此外,在邻避抗议性质的认识上,部分领导干部认为邻避情结源于个人层面的自利、无知和非理性,邻避冲突是基于嫌恶心理的高度情绪化行为,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将导致公共设施建设无法落实,最终损害民生福祉和地方政绩。正是基于刚性维稳逻辑和自利、非理性的认知,仙桃市政府对于游行抗议的群众采取了刚性的回应举措,此举也成为理性抗议向暴力抗争转变的导火索,彻底引爆了游行民众的抗争情绪,邻避项目建设也因此陷入了居民抗议—政府压制—冲突升级—政府妥协的泥沼。
  三、“中国式邻避”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公众嵌入机制,消除燃烧物质
  邻避项目建设是政府和当地企业基于经济效益追求而形成的增长联盟与以重视社区环境品质为主的社群联盟之间的博弈。[5]作为强势一方的政府如果在决策伊始表现出倾听的姿态,主动召开公众听证会,尊重弱势一方的参与权利,不仅可以提前察觉阻力,还能够有效缓解当地居民的抗拒心理。在诸多邻避案例中,面对民众的选址质询和风险疑虑,政府习惯于借助专家的知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