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建议/李鹏飞 黄丽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鹏飞 黄丽君 日期:2020-10-07 21:33:10
和充足的资源去支持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使得扶贫效果不尽理想,甚至是劳而无功。从国外经验来看,主要发达国家治理贫困政策大多先后经历了从解决物质匮乏到提升发展能力、保障发展权利、强化内生动力四个阶段。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贫困者内生性发展上来。
  (三)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转型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各种原发性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形成源于多种不利条件的叠加,加之恶劣的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状况制约着各类扶贫政策效果的发挥,在突发情况下极易衍生出各种次生性贫困问题。同时,相对贫困群体家庭资本积累较为薄弱、抗风险手段单一、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当遭遇突发意外,如自然灾害、家庭变故或遭遇疾病等重大冲击时,容易遭受较大损失而陷入贫困。[3]
  (四)农村贫困人口向城乡新贫困阶层转型
  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大量农村贫困人口向特色小镇和城市转移,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的限制,收入不稳定,失业风险大。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村,使得许多人本来在农村不算贫困或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村贫困标准,但进入城市之后就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尽管部分农民会获得征地补偿,但目前的征地补偿仍然重点参考上年度的农业经营收入,并以一定的系数估算出大致金额。由于农业经营收入存在波动且难以反映真实产出价值,导致补偿基数较低。一次性支付的方式使农民无法获得可持续的稳定收入来源,后续生计缺乏保障。由此,进入城市的农民既逐步失去了农村扶贫体系的覆盖,又未被及时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而户籍制度和配套社会福利也尚未健全,使得这一人群处于城市和农村“两不管”境地,极大地提升了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这一人群容易成为城市新贫困阶层。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新思路
  (一)克服碎片化,发挥党总揽全局的制度优势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资源配置碎片化、治理路径短视化、政策措施分散化,导致扶贫成本过高,治理效率较低,难以有效形成合力。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治理要特别注重整体性治理。首先,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将相对贫困治理与党的建设同步推进,贯彻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精准扶贫转轨乡村振兴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增强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能力。其次,要运用跨部门沟通方式,以重建“凝聚性文化”来统筹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减少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由于碎片化治理导致的资源损耗。再次,要整合各类型分散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突出“公共道德”价值作用,形成“一起工作”“一起扶贫”的氛围,构建整体性、无缝隙的治理模式,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全过程。[4]
  (二)破除城乡二元格局,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加大了破解相对贫困的难度和复杂性。自城市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