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8月下期
论中国共产党改革领导力的内涵与生成逻辑/李忠汉 温晓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忠汉 温晓梅
日期:2020-10-07 21:12:41
(1~29年),但已制定的法律较为齐全;社会类政策(1~28年)、农村改革政策(7~26年)、城市改革政策(8~16年)从政策到法律转换的过程略短,但都有不少政策还没有立法,所以其在“政策法律化”方面总体上慢于经济政策。[1]总的来看,从政策到法律的过程最长是29年,基本上契合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而这种制度形成的最主要的标识则是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
(三)改革领导力生成逻辑的保障机制
改革领导力的生成逻辑,有四个重要的保障机制:一是动力机制。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所产生的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烈使命感,“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共识意识以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忧患意识,将执政党的政策思维传递给社会,以坚定不移的改革意志、锐意进取的改革勇气和高瞻远瞩的改革智慧,洞察改革良机,进行各个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并总结经验,进而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成熟定型、健全完善的国家制度体系。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改革领导力,依仗的就是这样的动力机制。二是政策机制。“政策主导制度变迁”的经验模式,是落实和展现中国共产党改革领导力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通过改革政策对各领域体制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即发挥改革领导力的过程,呈现出“被动回应”到“主动回应”再到“积极进取”的渐变过程。改革具有问题导向,转型期社会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及矛盾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不得不做出某种回应,即表现出“被动回应”特征;其后是主动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政策设计和政策出台,即开始转向“主动回应”阶段;而后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进行谋篇布局,大胆突破,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就“政策主导制度变迁”的经验模式而言,其从“被动回应”向“积极进取”的转变过程,也是党的改革领导力显著提升的过程。三是协调机制。首先是党的建设意义上的自我革新能力和治国理政意义上的变革能力协同推进,形成了强大的改革领导合力。其次是党的改革领导力通过公共政策掌控社会利益分配,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均衡多元利益关系,同时把改革力度与社会承受能力统一起来,维护社会稳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破除改革阻力,凝聚社会共识,发挥制度优势,继续将“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到底,也将倚重这种协调机制。四是学习机制。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治理实践的进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党的改革领导力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持续调整、良性调适、不断强化的关键所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这种学习需要一以贯之,学习能力只能强化,而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史卫民.“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47.
责任编辑 白埕埸
E-mail:ldkxbc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