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7月下期

乡村治理过程中 “寡头政治”逻辑与解释/丁秋博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丁秋博 日期:2020-08-24 15:31:54
民都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源、福利,因此,村民期望富人和能人能代其参与乡村治理。
  (二)外在基础逻辑分析
  1.外生利益输入
  外部环境是体制性政治权力运行模式产生的重要原因。国家对乡村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对于村干部来说,国家财政和公共资源就是源源不断的外生性利益输入,这大大提高了乡村社会精英投身于乡村政治的兴趣。在利益驱动下,乡村精英之间加强了竞争与合作,“寡头政治”正是乡村精英保障稳定利益的重要途径。外生利益输入不仅对本土化精英具有影响,而且对外出精英也具有吸引力,可促进离开村庄的社会精英回流。利益总量增大,可吸引外出的社会精英回村参加竞选,打破现有格局,但又有很大可能形成新的“寡头政治”。但有一点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不管是本土化精英成为“寡头”,还是回流精英掌管体制性权力,普通村民都是被排斥在外的。
  2.政治庇护结构
  组织庇护和私人庇护形成了乡村治理中“寡头政治”的庇护结构。首先,组织庇护,即上级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权力运行结构的庇护。维稳可以说是很多乡镇政府最为重要的工作,如果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贿选、暴力冲突等,受到追责的将是乡镇政府。在这种背景下,乡镇政府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策略主义色彩,其真正关注的是村委会能否在稳定的前提下完成各项任务,这种自利性与“寡头政治”下权力运行的相对稳定性是契合的,这就使得乡镇政府策略性选择支持“乡村寡头”。也就是说在民主和稳定之间,乡镇政府选择的是稳定以及能够实现稳定的“寡头政治”,二者形成了一种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乡镇政府不仅不会去整治“寡头政治”,还会利用资源下沉中的灰色利益作为协调工具,形成组织庇护。其次,私人庇护,即乡镇政府对村干部的庇护。在“寡头政治”模式下,村干部利用权势欺压百姓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维稳需求使得乡镇政府站在村干部一边,有意地去袒护村干部,因此村民上访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村干部为了“报答”乡镇政府干部会将灰色利益向上输送,形成了利益关系网和私人庇护关系。
  3.社会力量薄弱
  社会力量薄弱是指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参与有限造成的社会牵制力、监督力不足,呈现出村民对村干部的依附状态。一是文化权力不对称。从总体上来说,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依然较低,小学文化水平较普遍,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文化权力不对称。缺乏文化修养的村民会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村干部产生依赖。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权力,只有那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才能够成为村干部,这样的人通常就是富人、能人。二是传统小农思想。传统小农思想表现为多个方面,在这里主要指官本位思想和顺民心态。官本位思想使得村民对村干部心存畏惧,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村干部并不是官员,但对于大部分村民来说村干部是自己的“直接领导”,如果与村干部唱反调,那最终吃亏的肯定是自己。在这种思想下,村民对于“寡头政治”的模式持有允许、容忍和支持的态度。即使村民知道村干部有不法行为,受顺民思想影响也不会进行检举和揭发,只要村干部不压榨自己,村民就不会主动去干涉村干部的行为。三是面子文化。面子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种非常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