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4月下期

团队凝聚力的生成认知与生成进路分析/廖述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廖述平 日期:2020-05-21 21:13:56
  【摘  要】团队凝聚力的强弱会随着团队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个体、人际和团队三个层面上呈现波浪式递进的动态变化。其三种生成进路分别为:以身份认同的主动建构为主的关系化生成进路,以团队吸引力和控制力的管理塑造为主的结构化生成进路,以知行合一的整体涌现为主的耦合化生成进路。
  【关 键 词】团队凝聚力;社会认知;身份认同;吸引力;控制力;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廖述平(1978— ),男,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组织社会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凝聚力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7YJC88006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团队凝聚力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7SKG060)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08-0079-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团队面临着外部环境模糊性、易变性的挑战和内部成员认知特点变动不居的要求,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问题必然面对这一时代变化,呈现出更多的动态变化特性。而已有研究对团队凝聚力的生成过程缺少研究,因此从动态视角探讨团队凝聚力的生成进路是符合理论研究趋势和现实实践需求的。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分析团队凝聚力的生成认知基础,研究团队凝聚力从个体、子群到团队的关系化、结构化和耦合化的生成进路。

  一、团队凝聚力的生成认知分析
  凝聚力不是团队与生俱来的特性,是随着团队成立、发展逐渐生成的,同时团队凝聚力的强弱会随着团队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认知生成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生成,是认知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成过程。认知者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而是拥有具身性和经验性的双重特性。认知者通过具身行动直接参与意义的解释、建构与共享,与环境呈现出相互规定和共同展现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交互链接关系。
  有学者将团队凝聚力视为个体对团队的一种社会认知和看法,是个体体验到的团队内部的社会状态,是被个体内化了的一套关于团队的信念。团队关系状态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会激发个体A身体中原有的感觉运动系统,使个体A表现出一种无意识的、带有倾向性(聚合倾向或离散倾向)的肢体动作或情绪表情的身体状态。这种身体状态既可成为一种情绪,也会影响到个体对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的感知。个体B的感觉系统敏锐地捕捉到个体A的身体状态,并启动感知等心理机制去模拟个体A的身体状态,但这种模拟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和直接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推理和理性判断。个体B的具身模拟不仅表现为对团队社会状态的反应,而且诱发了个体C或A的内隐具身模仿,进一步向双向甚至多向模仿转变,成为人际间无意识的多元团队状态。它对团队凝聚力的发展方向具有潜在的基础性影响力。
  基于自我分类对个体间关系的认知是身份认同形成的基础,对二元关系的自我分类认知是一种弱意识的基于社会对比的经验性社会认知。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个体以一种习惯性的防御收缩来维持团队内部的团结,此时团队则呈现出一种强关系的高凝聚力状态,团队凝聚力向着高团队凝聚力方向发展。团队身份认同以个体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