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4月下期

系统性腐败的生成逻辑、特点透视与防范机制建构/梁冰倩 杨柠聪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梁冰倩 杨柠聪 日期:2020-05-21 20:53:36
  【摘  要】阈值数理模型说明了系统性腐败的生成逻辑,它指明领导干部是系统性腐败的重要推动者。系统性腐败呈现出关联性、规则化、蔓延性的特征。抑制系统性腐败,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横向问责制度建设,树立反腐决心并任用廉洁的干部。
  【关 键 词】系统性腐败;阈值模型;领导干部;机构改革;问责;廉洁
  【作者简介】梁冰倩(1992— ),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杨柠聪(1992— ),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8VZT004)

  【中图分类号】C933;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08-0039-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更有严重者受到国法的制裁,沦为阶下囚。通过对被查处的腐败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腐败主体的构成可以是单一的个体,也可以是多个利益主体构成的腐败共同体。后者的腐败是一种集体性腐败、塌方式腐败,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多表现为窝案、串案、案中案、连环案,在学术上称为系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是指在特定行为运作系统或在缺乏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环境下,多个公共权力拥有者或者执行者之间因利益驱使彼此之间相互勾结,输送和交换权力、利益而形成的盘根错节的群体性腐败。

  一、系统性腐败的生成逻辑:阈值数理模型的分析
  学界对腐败理论模型的建构主要是基于委托代理(PA)模型。PA模型认为,如果腐败的好处超过了廉洁的好处,或者说腐败行为人意识到腐败不会被发现、惩罚的时候,那么他将会选择腐败而不是廉洁。PA模型对于个体腐败行为的分析具有工具价值,但当针对系统性腐败时,其缺陷和弊端凸显,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它可以洞察个人行为,却无法阐明腐败如何传播,或者一个人的腐败行为如何影响他人行为。在分析领导个人在腐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时,PA模型的不足显露无遗。鉴于此,对系统性腐败行为的研究,需要采用一种更为量化、现实、具体的腐败分析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更为直观地说明系统性腐败的生成逻辑以及领导干部在系统性腐败中充当的角色。
  阈值模型融入了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解释系统性腐败的生成逻辑。通过对阈值理论模型数据演绎的分析,不难发现领导干部是系统性腐败的重要推动者。我们提出的基本假设有三个:一是即便权力和力量再微不足道的个体,都会因为相关影响要素的累积和叠加使得结果发生巨大变化。二是领导的腐败意愿、行为和态度对下属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上级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无异于向下属表达和传递腐败行为被允许和认可的错误信号。三是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性腐败条件下,很难找到一个道德评判的尺度去规约和引导大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在这种环境下,这部分人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较深。腐败与人类社会的其他行为形式相似,通常是社会群体中相对他人的相对腐败。
  领导干部的决定对未来决策的影响比其他人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阈值模型抓住了这样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