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3月下期

耦合型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理论构建、现实困境、路径探索/王 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瑜 日期:2020-04-27 16:34:50
对耦合型环境污染事件时常表现出预警能力滞后、风险防控能力有限、应急救助效果不佳的缺陷,易衍生次生灾害和更大级别的风险。运动式动员联动是一种积极治理、低效应急的管理模式,在联合行动中冲突不调和、责任推诿、结构与运行乱象的行为难以控制、规范,严重影响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共享、动态风险防控以及资源迅速整合等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3.基层应急治理驱动力不足。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风险点、风险源、风险等级,以及危险物的存储、监测、调查细节熟知,可以为辖区内外应急联动、决策部署提供经验与科学依据。然而,我国目前的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相对薄弱,一旦地方应急机构形同虚设或职能不健全,就会削弱基层应急部门的资源储备,人才匮乏、资金不足、装置陈旧等现实问题阻碍突发环境事件专业化、制度化的处置。同时,基层政府与当地企业“利益纽带”的关系成为风险监测预警的掣肘。例如,江苏省响水县“3•21”有毒化工品爆炸事件属于安全生产与环境污染相耦合,事件背后折射出重大危险化学品管理中企业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监管失职、“以罚代管”、走过场,多元利益主体间没有形成冲突协调、功能整合、互动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应急治理驱动力不足导致府际协同困境。
  4.企业联合防治环境风险能力欠佳。石油化工、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及管道输气等行业企业作为重大风险源的重点监控对象,在危险化学品的存储、运输、加工、销毁等环节都存在污染物、有毒物泄露、排放的可能,企业制定的应急处置制度一般都是以行业划分的,缺乏对行业内不同等级风险的量化评估以及典型事件的情景模拟预测方案。同时,尚有的应急方案多数是流程性、程序性的,缺少对高风险、危害性强的污染物应急处置的科学研判与专业论证,非专业化的应急处置制度导致企业在突发环境事件时自我应急能力较低,直接关系整个系统的协同联动成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与不良社会影响。
  5.网络舆论主导事态发展。从2015年到2019年发生的几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来看,有些已经或可能危机周边居民生命及健康安全,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敏感度,加之公众借助互联网特性,迅速形成网上虚拟“公共议事厅”。2017年5月5日,陕西宁强县汉中锌业铜矿排污致嘉陵江铊污染事件发生后,一周时间,百度搜索网页相关条目122万条,腾讯微信自动统计微信转发量300多万条,百度网吧发帖数近20万条。“不信任”“污染”“危害健康”“危及生命”“隐瞒”等消极情绪热搜词占据多数。社会公众受情绪化波动、判断力有限、刻板化印象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信任危机、舆论不可控现象。这种过度关注内容、忽视真相的“公共议事厅”在事件爆发初期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对政府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艰巨挑战。
  三、耦合型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善治的路径探索
  现代社会突发环境事件在污染类型、污染范围及事件属性方面呈现的耦合型特征加大了对其的治理难度。同时,受利益认知差异化、权力共享有限化及联动合作形式化等制约因素影响,耦合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治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低效协同问题,需要依据协同治理理论要求,结合现实治理困境,从利益调解机制、协同网络权责机制、组织信息联通机制及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