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月下期

多源流框架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研究——以多省市“校园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政策为例/毕鸿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毕鸿昌 日期:2020-01-20 17:26:38
政治目标(政治流),都预示着出台辣条食品管理政策势在必行。不同于过去地方分散的问题曝光形式,这次由中央主流新闻媒体追踪曝光的“问题辣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社会公众的不安全感与危机感,为“校园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政策的出台营造了有利的政策氛围。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政府形象,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迅速打开了政策之窗。
  四、问题与启示
  “校园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政策作为政府以外的力量推动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由外到内进入政策议程的典型案例,对研究我国现阶段政策制定过程的调整与转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和政策之窗四个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问题流: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不到位,问题识别机制不完善
  在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多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仍然沿用多年前的政策,暴露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政策主体对政策评估的忽视。从中央层面看,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的前身)1992年出台了《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基于当时市场环境相对简单和物质生产还不十分丰富的现实国情,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小学校环境管理的需要,但教育部并没有对这项政策进行必要的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政策合并或者政策终结也就无从谈起。从地方层面看,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待提高。多省市出台的“校园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政策单纯沿用多年前的上级政策中200米的范围限制,并未考虑到当前的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未对现行的政策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整或政策终结,导致政策难以妥善解决问题,政策本身也引起了巨大争议。而且,在社会问题发生异变的情况下,社会问题愈发依赖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外部力量的发现与推动,政府内部的自我识别机制没有发挥好自身作用,未能及时准确地识别政策问题,存在识别机制失灵的问题。
  诚然,在政策资源和官员精力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政府在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常是严格遵循既定的政策议程、按顺序执行的。面对趋于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政策制定者必须进行甄别与排序,运用现有的资源,优先解决那些排序更靠前的政策问题。但是,社会公众与政策制定者的思考高度、政治站位和价值评估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用具体的标准进行量化。因此,政策问题能否在问题流中凸显,并得到政策主体的重视,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势必进行激烈的话语权争夺,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迫使政府及其官员采取行动,以期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在问题流中,面对愈发错综复杂的社会难题,政策制定主体要强化信息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做到快速分析高速增长的信息洪流,准确识别政策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参考借鉴其他政策系统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政策问题界定的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另外,“滤斗效应”意味着从问题识别到进入政策议程再到制定政策,参与的人员数量逐渐减少,随着政策环节的推进,剩下的都是利益直接相关者。因此,在问题流优化的过程中,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问题讨论,增强问题流的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