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月下期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术/刘子宁 刘付周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子宁 刘付周 日期:2020-01-20 17:24:33
方面远胜于自己,因此放心地把江东托付于他。孙权虚心纳谏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信任并重用父兄所留的忠臣,执行他们所奉行的政策。彼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人心未服,政权不稳。因此,孙权接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情况岌岌可危。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伺机作乱,宗室内部也错综复杂。面对如此窘境,孙权并没有自乱阵脚,他秉持孙策的一贯选择,重用他留下的臣子。孙权认真听取并执行张昭奉行的“稳定豪强”政策。群雄割据的时期,士族豪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稳定住了这些人,才能稳固得来不易的基业,因此,孙权利用张昭之策兼顾内部政务的处理与维系江东士族豪强之间的微妙关系,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与此同时,他也不忘对外做出强势姿态,起用周瑜统率兵马、抵御强敌,镇守江东门户。
  二是在发现自己做错事后,真心悔过,听取众人建议。起初,孙权信任一个“性苛惨,用法深刻”的吕壹做校事,负责典校各个官府及州郡的文书。天长日久,“壹因此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毁短大臣,纤介必闻”,太子孙登几次劝谏,希望孙权有所处理,但孙权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没有看走眼,不予理睬。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处死,“权引咎责躬”,还派人向诸大臣“因问时事所当损益”。
  三是要求臣子必须进谏,如果久不谏言,还会受到严厉的责备。孙权认为大臣有尽力规谏的责任,即使皇亲国戚也应提出补察得失的建议,用以弥补君主的过失。他引用《尚书》中的话语表明自己有过失了臣子必须纠正、自己错了臣子可以不顺从,表达出自己愿意听取忠言以弥补自己的过失的观点,不希望臣子用“不敢全部陈述”搪塞。
  (二)厚相结纳,充分信任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孙氏兄弟的用人艺术时,认为他们采用了“以意气相投”的策略。确实如此。周瑜是孙权的得力干将,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毫不犹豫就起用了他。孙权初次会见鲁肃,就“与语甚悦之”,和鲁肃“合榻对饮”。孙权不但不听张昭对鲁肃的诽谤,反而对鲁肃“益贵重之”。孙权对诸葛瑾更是如此,他并不因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而百般猜疑,而是笃信诸葛瑾是与自己志趣相投之人,不会做出背信弃义之事。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准备进攻东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进谗言说诸葛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但是孙权没有偏听偏信,反而把诽谤污蔑的文书交给诸葛瑾查看,以表示对他的百分之百信任。这可以说是他与诸葛瑾之间的一次博弈。倘若孙权真的相信告密者,对诸葛瑾有了忌惮猜忌之心,诸葛瑾感受到杀意,会不会真的泄露东吴的军政机密?会不会负气出走蜀国?会不会联合诸葛亮对东吴来个里应外合?这些都无法预料。孙权在诸葛瑾面前的行为表达出充分信赖,自然使得诸葛瑾万分感动,进而为孙氏政权肝脑涂地。
  (三)对孙权用人方略的评价
  在用人方略上,孙权在创业时期之所以能够做到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归根到底,是由于他父兄相继去世,他被推上“建帝王大业”的政治舞台,三国生死搏斗,内忧外患,不容许他行差踏错、棋落半子,经济、政治、军事种种复杂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从战略高度和建业的需要考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