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12月下期
网络化治理理论与社区治理路径创新/宋 蔚 王 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宋 蔚 王 斌
日期:2019-12-20 12:35:43
互信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公共承诺机制。
1.互信机制。深化互信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各主体间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各主体互信是社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条件之一,信任机制是互信的基本保证。建立信任机制,首先,要改变各主体的认知。基层政府需要明确自己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承认并尊重其他主体的治理地位,支持各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明白政府不是“全能政府”,需要与其他主体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治理社区;其他主体尤其是社区居民也要改变对政府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其次,要建立信任制度。只有制度才能管根本,制度安排通过对互信关系的制度化确认将各治理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形成协同治理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再次,要强化各主体间的互动。信任机制需要催生并维持这种多向、持续、动态的治理互动,使之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得到强化,累积各主体间的信任。在互动中,需要各主体进行平等对话,合法合理地进行利益表达。
2.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与共享是资源共享机制的两大功能。资源整合就是把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治理主体各自拥有的资源集中起来,便于科学化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则是基于各主体对资源的供需情况和社区共同的治理目标精准调配资源,实现各主体治理功能的互补。党政部门是社会资源最主要的占有者,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公共资源,因此,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党政部门的资源更需要向其他主体倾斜。需要指出的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是最特别、最重要的治理资源,因此,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社区治理大有裨益。
3.公共承诺机制。网络化社区治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最终达成共识性承诺,这个状态需要公共承诺机制来实现。它需要各主体共同制定社区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然后进行分工和资源分配,在计划、决策、实施等过程中平等合作,并最终共同分享成果。这样才能在社区治理中实现党、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对社会治理任务达成共识性承诺。
(四)坚持依法治理
坚持依法治理社区,就是要把法治作为社区治理的约束—保障框架,各主体需要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多元治理主体有序参与。首先,法治保障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具有合法性,即在法律上肯定党、政府、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具有同等的治理主体地位,使各治理主体得到法律赋权。此外,法治还要求在法律中规定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合法性主要是在立法环节上确定的,因此,党在领导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过程中,应当出台相关的社区治理法律,明确治理主体,规范治理行为,保障以良法促进多元共治。其次,治理行为应遵循法治要求。法律不仅赋予并保障了各主体的治理权利,还为各主体规定了行为底线。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治理主体的各项治理活动就要做到有法必依,凡是违法行为必追究责任。这样法治就起到了监督和问责作用。再次,法治社区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普遍的以“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审视社区问题,利用法治手段保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纠葛。
五、结语
本文借鉴网络化治理理论的有益内核,结合当下我国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