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常态事件演化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话语博弈探赜/张世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世昌 日期:2019-08-12 16:08:39
是事件达到最终状态的决定力量与受影响的群体,包括舆情的元主体、舆情的创造主体、舆情的衍生主体等。元主体创造事件,将引发舆情的事件以不同话语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事实”重现,然后经过创造主体的评论、转发等扩大事件的舆论影响力,进而制造热点舆情。衍生主体则指对舆情产生反应的主体,包括普通网民、应对机构等。每一种主体的身份角色并不固定,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每种主体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身份角色的切换,并且同一主体还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呈现出复合性特征。如,普通网民可以是作为事件发布者的元主体,也可以是受意见领袖影响而跟风、起哄的舆情创造主体或衍生主体。当然,这种角色扮演的动态过程也受其自身利益诉求的支配。从整个舆情的发展来看,各方话语的网络博弈情况外在表现着事件走向,内在体现的则是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渗透或诉求上的对峙。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当一种主体力量较强时,另一种主体力量则可能弱化。如,当政府管理部门作用力较强时,舆情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那么元主体、创造主体的作用力则式微。所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事件发布者触发力、网络媒体影响力、传统媒体影响力、网民作用力、意见领袖助推力和政府疏导力等多个利益相关者耦合作用的结果”[2]。每一种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其发力程度也不一样。总之,无论是哪种舆情的话语博弈,表面看似简单的事件发展过程,其背后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利益驱动关系。
  (二)网络语境助推了话语博弈走向极端化
  舆情的话语博弈在网络语境中容易走向极端化。首先,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挤压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致使网络更容易成为舆情泛化和极端化的滋生地。其次,网络助推了大众文化的盛行,泛娱乐化、泛民主化等语境氛围激发了一些缺少责任意识的网民的发言热情。相比于现实语境,网络更容易集聚个体力量,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声势。再次,网络空间中发言者的身份具有虚拟性和重塑性,而且其准入门槛低、话语权对等且言论相对自由。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犹如一面放大镜,扩大了现实事件的影响力和舆论效应,刺痛了网民的敏感神经,形成了多人声讨、私刑滥用的局面,从而导致大规模网络集会或网络踩踏等不良事件。最后,网络的信息承载超重,再加上网络语境的动态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即时化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其很容易催生拟态化的交往语境。即由主体主观抓取的信息来建构一个关于事件真相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氛围,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网络中张扬个性、话语暴力、无视责任等现象的滋生。总之,网络加速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但同时也因民主泛化、民主异化等使得某些正常的话语交往行为走向极端化。
  (三)话语博弈的丑态化潜藏着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观的游离
  社会转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建设没有很好地与物质水平同步提高,导致其与期望之间出现裂痕而处于游离状态。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是社会转型期与全球化、现代化等多重格局的影响,多元文化博弈的程度加剧,人们身处其中,思想受到各种矛盾张力的拉扯,在精神上出现了信仰迷失、道德异化、伦理错位等问题。价值认知的混乱给他们造成了成长的隐性烦恼,而网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