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6月下期
员工越轨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邓艳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艳芳
日期:2019-05-31 15:44:45
,而应为其提供组织审核过程,针对新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公开、透明的审核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越轨创新行为,既能够证明员工新观点的可行性,来自领导和外界的意见也能够帮助员工完善创新思维。
第二,给予员工适当的创新自由。黄玮等人认为,领导者可以给予员工适当的空余时间,平衡其越轨创新与正规创新之间的时间比重、资源投入比例等。[1]在这个过程中,适度原则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领导者不能放任员工的越轨创新;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限制和控制越轨创新。员工实施越轨创新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其深度了解该领域发展趋势后对事物和问题的有价值思考,因此,领导者不能打击其创新积极性,而是应对其实施引导。
第三,设立专项基金。Yaser认为,想要在组织内完全禁止越轨创新是不现实的,因此,面对组织内存在的越轨创新,领导者可设立专门的资助基金,使越轨创新正规化,实现提升创新绩效的目标。
第四,给予越轨创新积极反馈。越轨创新属于角色外行为,是员工出于提升组织绩效目的的主动性行为。领导者基于激励效应,不管员工越轨创新的结果如何,都应给予其积极、合理的反馈,对员工的利他性努力进行奖励。
五、研究展望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越轨创新就已被提出,但30年后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直到近两年中国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整体来说,该领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为有限。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也呈衰弱之势,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越轨创新,需要管理者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越轨创新的内涵、测量、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方面,在此基础上,越轨创新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扩展空间。
首先,需要形成关于越轨创新内涵与测量方法的共识。学者们对越轨创新的内涵还存在着差异性认知,测量方法也各有侧重,无法实现对越轨创新的准确性研究,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修正。
其次,越轨创新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个体、组织、领导者等层面分析了影响越轨创新的因素,未来研究过程中可将研究变量更加细化,比如引入团队情境、增加领导风格的影响等。大部分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激发越轨创新,并未对阻抑越轨创新进行论述,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可兼顾促进性前因和抑制性前因的研究,做到全面分析。
再次,越轨创新的影响与作用研究需要扩展。越轨创新对个人与组织均产生着双重影响,需要细化研究。比如,进行越轨创新的员工的其他行为和态度是否会发生转变;越轨创新过程中是否受组织文化、组织认同感等调节因素的影响等。
最后,加强本土化越轨创新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高权力距离、中庸倾向、集体主义的特点,这与西方文化具有显著差异。因此,中国学者要加强本土化研究,提升测量工具与中国文化的匹配性,在本土化组织情境下对越轨创新的前因、结果等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玮,项国鹏,杜运周,等.越轨创新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地位和创造力的联合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7(1):143-154.
责任编辑 介明菊
E-mail:ldkxjmj@163.com
电 话:0371 - 6391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