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5月下期

“民本”政治思想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郭佳鑫 雷巧玲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佳鑫 雷巧玲 日期:2019-05-06 11:51:11
者的根基,将民心得失视作政权合法性存在的基础。道家的治国理念中,“民”“百姓”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老子·第三十九章》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里的“贵”与“高”指统治者,“贱”与“下”指被统治的广大民众。老子以广大百姓作为侯王之“本”、之“基”,作为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充分说明了道家以民为本的治国情怀。墨家所主张的“兼爱”“节用”理念,包含了重视民众生活、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的政治思想。法家也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安定百姓的政治思想。
  (二)“为民”
  “民本”政治思想表现在统治者执政的目的上,形成了“为民”的治理取向。儒家“德治”的思想最能反映“为民”的治理取向,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施政方略。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表明,百姓生活的满足和快乐是执政首要的目的和意义。“爱民”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民众之间的互相关爱上,更体现在统治者“爱民”上。《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另外,还要“取信于民”。民众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孟子·梁惠王下》中也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将民众的忧乐视为统治者的忧乐,这才是政权得以巩固的基础。荀子在《荀子·大略》中也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同样是将施政的目的和基础建立在民众的安乐生活之上。除儒家之外,管子在《管子·九守》中讨论执政的目的时,也有“为民”思想的体现,即“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其隐藏的含义就是,统治者想要获得长治久安,就必须从“为民”的角度出发。
  (三)“治民”
  执政的理念和目的最终都要通过执政的实践来实现,因此,在“民本”政治思想中,“治民”作为实践中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萧公权关于孔子“治术”的划分比较合理,“孔子提出治术有三:曰养、曰教、曰治。养教之工具为‘德’‘礼’,治之工具为‘政’‘刑’。德礼为主,政刑为辅,而教化又为孔子所最重之中心政策”[1]。儒家“德治”思想在“治民”思想中尤为重要,本文加入了其他流派的思想,将“治民”思想分为“养民”“教民”“管民”三个方面来探讨。
  儒家提出较为全面和易行的措施来实现“养民”的目标。孔子提出通过丰富民众物质生活、减轻赋税、珍惜劳役等方法来“养民”。此外,孔子还特别重视分配的相对平均。《荀子·王制》中提出:“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同样提出轻徭薄赋的施政策略,希望通过减少统治者的征税、劳役来滋养民众。其他思想流派,如墨家强调劳动生产创造财富,也体现了“养民”的思想。《墨子·节用中》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