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3月下期

乡村“精英群主”的价值与乡镇政府的培育路径/张 雷 唐京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雷 唐京华 日期:2019-03-21 16:35:03
道,推动乡村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4.重塑乡土文化价值体系离不开“精英群主”。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中国农村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在这种近乎封闭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彼此趋同的道德与价值体系,因而,乡土社会不需要外力的强行推动也能实现自觉的“礼治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封闭的乡村社会逐渐被打开,变动的社会环境导致乡土精神的涣散。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农村带来先进和富裕的同时,也以强势力量改造和解构着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城市文化带来的富足、文明与进步的同时,其内心也承受着文化冲突与价值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2]如今的中国广大农村正处于精神文化的荒原——传统的价值体系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型,农民的精神世界是浮躁的,乡村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
  二、乡镇政府在防治乡村“精英群主”流失中的作用
  (一)流动与分化社会中的精英成长难题
  1.潜在“精英群主”的流失。精英人才外流所造成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是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也是导致乡村社会衰败的主要原因。中国乡村“精英群主”的外流实际发生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在二元分化格局下,城市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前沿阵地,而广大乡村则充当改革与发展的稳定器。受此格局的影响,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通过打工、升学、从商等途径远离村庄奔向城市,农村日益成为人才的荒漠,含有大量精英群体的人口输出基本没有回流。农村人口的单向流出不仅造成了乡村社会的持续衰落与滞后,而且导致潜在“精英群主”的大量外流,乡村发展后备力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留不住人”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障碍。
  2.乡村精英群体本身存在的成长局限。一是自我生长能力不足。乡村“精英群主”虽来自乡村社会内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主体,但受乡村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社会环境影响,其在个人能力、资金储备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仍然与城市精英群体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精英群主”自我生长能力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外部力量的支持与辅助在其后天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精英群主”培育离不开外力干涉。二是精英价值实现困难。乡村“精英群主”一般具有远超普通村民个体的文化素质、生产技术和灵活思维,其预期价值收益也更高。自我价值实现程度是乡村“精英群主”进行地域选择并开展实际行动的重要依据,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精英带动普通村民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现阶段乡村农产品的附加值及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回报率都远远低于城市,这严重打击了乡村“精英群主”开拓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精英群体规模和能力的增长。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精英群体作用的强弱不在于成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进行目标统一的行动,组织严密、交流密切并且行动一致的精英群体胜过数量庞大但机构松散的团体。现阶段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的难题,乡村“精英群主”缺乏可靠的组织依赖,群体的分散化程度较高,不利于凝聚精英共识,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