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治理对策研究/曹 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曹 雁 日期:2019-02-28 10:08:37
正式知识治理对知识囤积的影响。文化、氛围、情感支持是领导者常用的非正式知识治理手段,这些方式有助于加强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减轻员工对知识共享的担心,减少其知识囤积行为。领导者信任在治理知识囤积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作用。领导者对员工的信任有利于二者之间建立高质量的交换关系,员工会对领导者产生回报感,因此会降低自身的知识囤积行为概率,促进知识共享行为。[3]人际信任能够减少员工之间的相互猜忌和恶性竞争,降低员工对未来的担心和共享成本感知,也有利于知识囤积的减少和知识共享的增加。Cavaliere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领导者支持与员工共享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能够有效减少知识囤积行为。
  4.知识治理与知识排斥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相对于观念、思想来说,奖励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因此,当知识共享接受者在认识到接受知识与自身利益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时,自负心理的作用也就被大大削弱了,自然会参与到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首先,正式知识治理对知识排斥的影响。组织规则与制度是员工必须遵守的,即使员工不愿意,也要对非我创造综合征进行控制,而在逐渐接受共享的知识的过程中,员工既感受到工作效率的提升,又体验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会抛弃自己的自负心理,接受他人的知识共享。
  其次,非正式治理对知识排斥的影响。领导者通过沟通与交流表明了自身对知识共享的期望,为了迎合这种期望,员工往往会主动减少知识排斥行为。相关研究也表明,领导者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员工自负程度,提升员工的知识信任和人际信任水平。
  对于知识接受者来说,学习是其参与知识共享的必要途径,这种学习机会为其与他人构建良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接受者与提供者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网络,有利于知识接受者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其不仅会积极接受共享知识、减少知识排斥行为,而且会主动进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提供者开启新一轮的知识共享过程。
  三、管理启示
  根据上文分析,知识治理能够通过人际关系构建对知识共享敌意行为进行治理,或者说,知识治理与人际关系的共同作用是促进知识共享、提升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这为组织工作提供了以下管理启示。
  (一)加强对知识囤积的治理
  首先,领导者要明确知识管理目标。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目标管理体系,并且将目标细化与下放,保障每位组织成员都能够体会到组织和领导者的期望,增强知识共享行为的荣誉性,提升员工对知识共享的功效感知和利益感知,减少其知识囤积行为。
  其次,实施工作任务导向机制。根据岗位分配给每位员工一定的跨部门、跨团队任务,并且规定相应的时间,使工作压力倒逼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提升知识的利用率,同时保障组织工作效率。
  再次,减少知识共享成本。共享成本过高是知识提供者选择知识囤积的主要原因,如对“知识寄生虫”的担心、知识误用风险、责任追究等。针对此,领导者应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比如,构建组织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对不劳而获或者侵权的行为进行惩处;明确界定责任,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查清原因,与知识提供者无关的不予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