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治理对策研究/曹 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曹 雁 日期:2019-02-28 10:08:37
  【摘  要】虽然管理者和学术界都倡导知识共享,但事实上其成功率是很低的,反而展现出知识囤积、知识排斥的替代行为。知识共享敌意行为就是不愿进行知识共享、排斥他人共享知识的行为,是知识共享的严重阻碍。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比如共享不确定性、共享感知成本高、非我创造综合征等。知识治理分为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两种类型,都能够对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继而减少知识共享敌意诱因。领导者应不断加强对知识囤积、知识排斥的治理,并在组织内构建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完善知识治理机制,促进知识共享,提升知识价值。
  【关 键 词】领导者;知识共享;人际关系;知识共享敌意行为;知识治理
  【作者简介】曹雁(1979— ),女,安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04-0104-04
 
  一、知识共享敌意行为阐释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价值得到了管理层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组织管理者一直致力于智力竞争优势的获取,构建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与共享体系,但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相关数据显示,80%左右的组织知识管理的结果以失败告终,知识共享并未在组织中得以发展和维系。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研究,但与管理者相同,学者们在研究知识共享的促进路径时也遇到了瓶颈,即组织虽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来促进知识共享,但拥有知识的组织成员为保持自身在组织中独有的优势与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陷入了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的抉择困境。社会困境理论认为,造成组织内知识共享难以推行的最主要原因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冲突。“搭便车”行为在组织内是普遍存在的,在知识共享领域,这类员工被称为“知识寄生虫”[1],指不需要花费努力就获得别人知识的员工。这就使得很多组织成员缺乏知识共享的动机,导致原本的合作行为转变为实质性的竞争行为,因此部分员工不愿意进行知识共享,也不愿利用他人共享的知识。从知识提供者视角出发,不愿进行知识共享的行为被称为“知识囤积”;从知识接受者视角出发,不愿利用已共享知识的行为被称为“知识排斥”。知识囤积与知识排斥统称为知识共享敌意行为。
  知识囤积也就是不进行知识共享而进行知识积累,这种只进不出的问题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组织成员对既有优势的保护。知识不光是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员工来说更是其获取利益、地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此,很多组织成员害怕一旦进行知识共享后,原本属于自己的优势就不存在了,会威胁自身地位,减少自身利益与薪酬。按照这种逻辑,知识就相当于权力、杀手锏,员工为了保持优势,不会选择自身知识的流失。其次,不确定性的风险意识。知识共享与知识应用是两个环节、两套程序,即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其他员工也不一定能够正确使用知识。因此,很多员工担心知识共享后的知识应用错误会祸及自身,引发领导者的不满,因此不愿进行知识共享。再次,知识共享成本付出。知识共享不是一个一说即通的过程,需要知识提供者放下手边的工作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门讲授,需要知识提供者消耗一定的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