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月下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的现实依据与总体思路/焦石文 张宝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焦石文 张宝林 日期:2019-02-27 15:31:24
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产业方面,进步虽然比较明显,但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主要还是以中低端加工为主,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也是中央近年来反复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所在。人才方面,这是当前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在科技、医疗、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乡村有生力量流出多而流入少,乡村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人才生存与发展的有利环境。
  (二)平衡机制: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不均衡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城镇化成为必然趋势。如前文所述,在整个改革开放第一阶段,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不断增加,乡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居民从村落向集镇和城镇转移,传统的以村落为基础的基层组织不断弱化和瓦解。在此过程中,城乡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乡村空心化就是最突出的表现。近年来,这一状况虽然正在缓解,但整体趋势还没有扭转。针对乡村空心化现象,学界有很多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乡村空心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威胁到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落地,继续下去农村经济甚至会崩溃。但也有学者提出各项指标证明乡村空心化远没有那么夸张,对此有点“炒过头了”。就笔者近年来参与的多次调研来看,对此问题应坚持客观和一分为二的观点。首先,乡村空心化已成为一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此都不否认;其次,乡村空心化现象在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表现得很不均衡,距离城市和城镇越远的地区越严重,但城市和城镇周边地区不太明显。因此,就当前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空心化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就它的形成来看,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总之,城乡流动的平衡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必须对此进行理性思考和有效应对。
  (三)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仍然滞后
  近年来,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国家持续不断地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增加了对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和村容村貌等的建设投入,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城乡差距由来已久,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全面改观,突出表现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在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年后,许多乡村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原有的中小学校规模越来越小甚至消失。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务工父母出去上学了,还有一部分集中到县城、集镇等寄宿制民办学校,从而直接导致传统的公办中小学发展出现停滞。医疗卫生方面,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方面的变化是最大的。一直以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都是一个难题,但随着全科医生培养规模的增加,这一状况正在缓解。另外,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使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深入推进,大大减轻了农民的重病医疗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与城市基本水准还相距甚远,目前也不能满足乡村的实际需要。社会保障方面,最突出的就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