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2月中期

精准扶贫实践中“精英俘获”现象及其治理/孙冰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冰清 日期:2018-12-18 16:49:41
励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贫困地区无力承担配套资金,地方政府为完成绩效,只能被动选择那些相对富裕、具有配套能力的地区。③在扶贫项目考核中,为便于评价,通常将项目进行量化,具体到参与人口有多少户、完成项目所用时间等。地方政府为政绩需要,往往选择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的富裕村庄,利用他们做典型。④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弥补扶贫体系中的缺陷,推行定点帮扶制度。这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同帮扶主体的财政能力、层次高低直接影响着受助地区获得扶贫项目与扶贫资金的多少,而实践中又多有帮扶主体与受助地区不匹配的情况出现,导致该制度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资源合理配置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个体层面的“精英俘获”是指较为富裕的村民获得大量的扶贫项目及资金,即乡村精英凭借自身占据的社会与资源的优势地位,对村庄获得的扶贫项目及资金进行巧取豪夺、以权谋私。从客观角度来看,取消农业税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村干部税费改革前后的工资与其工作量不成正比,受到自利性心理的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个人收入,而扶贫项目恰好能满足其需求。此外,扶贫项目的目标、帮扶对象与成果均与项目信息紧密联系,而从信息传递的过程来看,最先得知扶贫项目信息的必然是村“两委”干部,其次是与其来往密切的其他精英,然后才是贫困人群,这就导致扶贫资金难以到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三)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与社会精英:不同类别精英的行为特性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乡村精英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掌握村庄核心权力的政治精英、以“能人”“富人”为代表的经济精英、占据资源与信息优势的社会精英。由于不同类型的乡村精英指向不同的人群,其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特性及对资源截获的行为方式也有所差异。
  政治精英也称体制精英,指的是拥有村庄正式权力的村“两委”干部。这类精英利用国家代理人的身份,游离于权力阶层的上下之间,在“保护型”与“营利型”国家经济人的角色上自如变换。他们深谙如何利用因制度和法律缺失形成的灰色地带对乡村各类资源予以控制和霸占,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并在正常工作与盘剥国家资源财产中寻求平衡。经济精英主要指农村企业家、经营大户等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大多是有头脑、有能力的“能人”或者是有资源、有关系的“富人”。这类精英借助“能人治村”战略,干预村庄政治,使贫困户的应得利益受损。社会精英指的是在乡村或社区威望较高的人,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也可以包括在内。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精英是一个总体性群体,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乡村精英。在扶贫工作中,社会精英很可能由于自身合法性身份的缺失,不能成为扶贫项目的受益人,因而对该项目持有不情愿或不合作的态度,从而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与物质水平的提升,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收入较为均等、集中农业劳动的群体转化为贫富差距日趋加大、职业选择多样化的不同阶层。不同阶层的村民有着不同的物质生活需求,但在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地方执行主体对此并没有给予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