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2月中期

精准扶贫实践中“精英俘获”现象及其治理/孙冰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冰清 日期:2018-12-18 16:49:41
合作经济组织与扶贫项目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社会关系结构。[1]刘升指出,“精英俘获”行为不但在经济层面增加了农民脱贫的负担,也是导致农村社会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周长春等认为,农村精英阶层通过一定手段强化对农村治理权力的控制,从而造成农村治理“内卷化”。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学者更关心社区治理与地方治理方面的“精英俘获”,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出现“精英俘获”现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国内学者把“精英俘获”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认为在扶贫开发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精英俘获”。这不但会严重破坏扶贫项目的成果,也会对国家与地方政府形象造成消极影响。
  既有研究为各个阶层与地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精英俘获”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研究多从资源配置与扶贫项目的成效等宏观角度分析“精英俘获”现象,而对于“精英俘获”的具体表现形式、参与层面及不同类别的精英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特性及其对资源截获的行为方式等微观层面关注甚少。同时,现有文献对于精准扶贫实践中“精英俘获”现象的分析研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整合。基于此,本文将立足具体实际,深入系统分析“精英俘获”现象,并探索其治理路径,为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精准扶贫实践中“精英俘获”现象
  “精英俘获”在我国扶贫开发中指的是精英获取本不属于自身的公共资源或者利益的现象。综合来看,“精英俘获”现象主要以以下三种方式体现。
  (一)垄断、霸占:“精英俘获”的表现形式
  扶贫项目与资金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地方精英只能得到使用权。但是,由于国家已不参与村集体与村庄治理,乡村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利用其在信息、社会网络及职位等方面的便利,以参与项目管理或开发的方式攫取扶贫资源的经营管理权而获得高额收益,造成扶贫资源使用权被垄断的局面。加之多数扶贫项目涉及承包、租赁,普通村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地方精英就获得了俘获重要扶贫项目及资金的机会,并将扶贫资源转化为一己私利。
  同时,因多数扶贫项目具有长期性、可资本化和垄断性的特点,地方精英借助自身优势长期占有扶贫资源,并通过出租扶贫井、扶贫机械等扶贫资源的使用权等方式积累财富,将集体资源私人化和资本化。这些行为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则由普通村民承担,继而出现“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贫困代际传递情况,造成地方精英俘获大量国家帮扶贫困人口的资源,输入资源使得地方势力见长,基层组织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政府权威和合法性反而降低的局面。
  (二)群体、个人:“精英俘获”的参与主体
  “精英俘获”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参与主体主要分为群体与个人两种。群体层面的“精英俘获”指的是较为富裕的村庄相比贫困的村庄更有可能获取大量的扶贫项目及资金。其运行逻辑为:①相较之下,富裕村庄获取大量的扶贫项目,而贫困村庄却没有得到。②大多数扶贫项目的落实需要地方给予配套资金的支持,原因有二:一是资源主体资金有限,二是为了鼓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