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0月中期

承认理论视域下政府—社会工作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宋 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宋 洁 日期:2018-10-08 17:04:48
关的冲突并非个案[3],社会工作面临自主性与专业性困境。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走向“承认”[4],然而承认的不对等直接导致社会工作与政府合作过程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行政化。社会工作与政府之间应该形成“互构性承认”,即通过“互构”的方式实现“承认”,从工具性依赖过渡到协同性承认最后到共识性承认,“这是一个有步骤、长期的、处于持续演变的互构过程”[5]。同时,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身份、职业能力和职业贡献的承认有助于促进其职业信念。[6]
  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区域之间的非均衡性。发展较为充分的珠三角地区,虽然在身份承认(降低了准入门槛,施行直接登记制度)、能力承认(积极培育社会工作组织)、行动方式承认(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是一种有限度的承认,从长远来看,社会工作要在“无差别承认的基础上实现公共空间、活动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参与权的平等”[7]。可以说,“无论他们是在要求再分配还是承认,诉求者必须表明,他们寻求的社会变化将会在事实上推进参与平等”[8]。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合作的承认寓意
  (一)政府与社会工作合作的承认内涵
  当下,社会工作面临的内外挑战可以理解为“承认”问题,承认模式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建立多种积极关系的主体间条件。合作就是不同主体之间交互影响的过程,在合作中要进行必要的资源分配、职能分工、利益划分等,这就是互动行为的对话性。对话的本质就是要谋求承认。寻求承认既是人的自然本能追求,又是社会长期发展与稳定的基石。社会工作与政府合作中,通过获得承认,才能逐步形成独特的职业定位与职业道德。本文以承认理论为视角,一是合作过程的本质就是承认,二是霍耐特所划分的三种承认形式在政府与社会工作合作中共同存在,即合作承认是把情感支持、平等尊重和社会重视连成一体的互动交往形式。
  首先,尊重个体,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在此层面,是对霍耐特提出的“爱”进行了不局限于朋友之间、情侣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理解,而理解为基于本源共生体之间相互依赖的情感。政府关注社会工作的个体感受,也就是在内心上真正接受社会工作的独立性,并给予持续的支持。社会工作只有通过“被承认”才能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主体性,收获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承认社会工作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这个层面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承认身份要上升到法律、政策、制度的认可。在法律关系中,合作一方只有承认对另一方承担义务,才能真正理解自身的权利。“占有权利就意味着能提出已被社会接受的要求,这样就给予人们一种合法化的方式,使人们清楚地确认自己已经得到了别人的尊重。”[1]126这一层面的承认也为保障社会工作在与政府合作过程中应有的权利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平等对待存在相互包容关系,这也是承认理论道德哲学构想的核心。
  再次,荣辱与共式的协同式承认。“社会重视只能应用于那些使社会成员彼此区分的特性和能力。仅当个人自我认识到因为他们恰恰不以一种和他者无分别的方式共有的成就而得到承认时,他们才能感到是‘有价值的’。”[1]131这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