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差序式领导研究述评/张海靓 陈同扬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海靓 陈同扬 日期:2018-02-28 15:56:04
  【摘  要】差序式领导是在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领导方式。综述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差序式领导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领导者公平意识的形成、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但同时员工也可能在争夺领导支持、获取更多资源的过程中互相排挤,从而造成组织矛盾和冲突。因此,领导者要正确运用差序式领导方式,形成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良好工作环境。
  【关 键 词】圈内员工;圈外员工;差序式领导
  【作者简介】张海靓(1993— ),女,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陈同扬(1970— ),男,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领导力效能、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视角下的‘中国式企业创新’现象、特征及其牵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GL068)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5-0024-03
 
  一、差序式领导概念的内涵
  众多学者对差序式领导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费孝通(1948)通过观察人们的交往方式,提出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不同的关系圈,越靠近中心的,代表与自己关系越近。同时,个人还会按照不同的关系远近,产生不同的交流方式。由此,他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而差序格局是差序式领导的理论基础。Graen等(1972)结合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指出,在领导和不同员工交流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员工能与领导建立亲密关系,另一部分员工就成了所谓的“圈外人”。而对于圈内人与圈外人,领导往往会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黄光国(1988)借助儒家思想进一步分析了差序格局,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会划分尊卑亲疏的,由此,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区分为三种形态:以需求为基础的情感性关系、以公平为基础的工具性关系和以人情为基础的混合性关系。杨国枢(1993)则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家人、生人、熟人,人们可以通过“拉关系”来转换差序。这些几乎都是基于血缘来判断关系的远近。鉴于企业中拥有血缘关系的员工毕竟不会很多,郑伯埙(1995)通过实地观察华人企业后,基于动态性的关系发展,提出了“亲、忠、才”的领导和员工关系格局,认为领导会根据忠诚、关系和才能来选定“自己人”。姜定宇、张菀真(2010)总结已有研究,将差序式领导定义为在人治环境下,领导者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领导行为的一种领导方式。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多偏心,如容易给予较多的机会、奖励,且犯错后不计较等。
  二、差序式领导的测量
  国内比较关注国外已经成熟的领导理论,而对差序式领导的研究,谈及概念的多、涉及测量的少。对于郑伯埙(1995)提出的差序式领导的概念和模式结构,众多学者普遍认同。基于郑伯埙的研究成果,姜定宇、张苑真运用“扎根理论”,以我国台湾企业为样本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总结,由此开发出了关于差序式领导的量表。
  (一)差序式领导的三维度量表
  该量表选取了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照顾沟通、提拔奖励、宽容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