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2月中期

党治基层: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邓顺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邓顺平 日期:2018-02-28 15:51:43
》(2014)、《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15)等。这些文件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组织在基层的“缺位”“悬浮化”等问题,巩固了党在基层的领导权,提升了党治理基层的能力。
  二、党治基层的创新行动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当前的基层治理行动与党建创新紧密相关,有些甚至是一体的,而且基层党建做得好的地方,治理绩效也往往相对较高。为此,意欲深入理解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实践和创新活动,需要将其与基层党建创新行动结合起来考量。
  (一)区域化党建与基层治理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综合使用党建资源、统筹设置党的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和开展党的活动的一种基层党建形态。2004年,上海市委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社区党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2011年,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共治机制”。2014年,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尤其是要“重视通过区域化党建提高社区共治水平”。
  相对于传统的“单位党建”和“街区党建”,区域化党建呈现出更加地域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能有效整合城乡、不同单位、流动党员与非流动党员等优势和资源,实现加强基层党建和有效治理基层的双重功效。目前,上海不少区县、街镇都进行了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探索,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的党建工作联合体,闵行区虹桥镇的“1+6+7+X”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此外,北京、宁波、武汉、成都、南昌等地,也都努力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路,实现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多种力量汇聚的党建与治理创新。
  (二)派驻“第一书记”与基层治理
  “第一书记”制度最早源于安徽。这种以党建促脱贫致富、帮助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此后,河南、江苏、广西、山东等地都先后制定出台了“第一书记”的方案措施。2015年4月,中组部等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指出: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
  虽然派遣“第一书记”的做法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但事实上,在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派遣“第一书记”的做法也一直在推行。以最为典型的深圳为例,从2012年起,该市各级党委连续5年坚持把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列入各级“书记项目”,从市、区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问题突出的基层党组织整建班子、规范运行、化解矛盾、改善民生,提升整体治理水平。据统计,5年来全市各级组织先后派驻700余名干部到社区一线,帮助整顿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230多个。选派优秀干部到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