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破坏性领导研究进展及其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启示/曾南权 张 倩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曾南权 张 倩 日期:2017-06-13 09:32:45
望努力成为其文化规范所认可的成就以获得尊重。相反,如果不能取得主流文化所认可的成就,则有人就可能会加入一个与主流文化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亚文化群体以引人注意。五是世界总不完满,留有遗憾。因此,那些所谓能够迎接挑战、解决困难的毒性领导自然为人们所崇拜。六是人们总相信生活中存有许多机会,并会积极进取。因此,容易被毒性领导所提出的一些崇高愿景所激励和迷惑,落入其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二)毒性三角理论
  Padilla等从系统论出发认为,破坏性领导的产生是破坏性领导者、易感的下属和诱导性的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个包含上述三个要素的动力框架体系,称之为毒性三角理论。[3]其一,破坏性领导者是毒性三角的第一要素。研究者总结了破坏性领导者一般具有五个关键性特征:超凡魅力、个人化权力需要、狂妄自大(自恋)、灰暗的生活经历和仇恨意识。大多数研究指出魅力是这些破坏性领导的首要特征。根据Yukl的观察,有些魅力型领导会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服务,具有破坏性。[4]他们有个人化的权力需求,往往会以极具攻击性的方式,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下属和组织的利益,抬高自己(House,Aditya,1997)。很多研究者认为,狂妄自大(自恋)与破坏型领导高度相关。他们的领导风格是典型的专制型。他们夸大权力和成功的梦想,忽视外部环境,并且很少检验自己的判断。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具有破坏性。破坏性领导具有灰暗的生活经历和仇恨意识。O’Connor等(1995)指出,损害组织或整个社会利益的领导者在谈及自己时,总会提到自己成长中的灰暗生活经历。另外,对破坏性和建设型领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破坏性领导的辞令、愿景和世界观都包含着仇恨的影子。这会导致他们经常对他人运用暴力和惩罚手段,并把此视为正当手段(Strange,Mumford,2002)。其二,易被操纵的下属同样起着关键作用。从众者和共谋者两类跟随者,虽然都是为了个人利益,但着眼点不同:从众者由于畏惧利益受损,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作所带来的后果;共谋者则试图寻求与破坏性领导结盟,尽可能地从中谋取更多的私利。从众者存在以下几个弱点:未满足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和归属需要等)、较低的自我评价、不成熟的心理;反之,共谋者往往自私、富有野心且与破坏性领导者世界观、价值观相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追求更高层次需求之前会先寻求基本需求的满足。破坏性领导往往会利用这个特点在心理上挟持那些从众型的追随者。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这些群体中容易产生破坏性领导。Judge、Locke和Durham(1997)指出,自我评价由自尊、控制点和自我效能感三者构成。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受欢迎的人,这有可能促使他们认同披着魅力型外衣的破坏性领导。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自信心和工作动力不足,更容易受到破坏性领导的控制。外部控制点的个体认为事情成败受外部原因控制,因此,也容易被破坏性领导操控。Erikson(1959)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成熟是指形成一种综合的被社会认可的自我认同。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个体如果将破坏性领导的愿景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就会参与到破坏性活动当中,并会从顺从者变成共谋者。尽管破坏性领导给组织带来了不利结果,但很多为了实现名利和地位的人会参与其中,野心勃勃。这些人往往与领导者关系亲密,会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