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7年2月中期
试论社会协同机制创新的四个维度/郸 啸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郸 啸
日期:2017-03-16 14:50:14
正能量。正反馈有利于构建主体合作和塑造协同的合法性权威基础,建立协同自组织性发展的前提。社会协同就是着力把多元化的主体培育成具有共识性的行动者,通过培养公民社会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其趋向社会合作的积极性、共识性和适应性等机理因素。要培育协同的自组织性,使社会系统自发趋向于构建内在的有序关系结构。
再次,针对协同过程中熵增的不可逆性,必须使协同中熵最小化,尽可能减少协同中的障碍性因素和运行成本,保持社会协同运行机制处于有序状态,形成协同的自组织化。熵增现象是自组织化的主要障碍,会使协同过程趋向于无序状态。这就需要注重社会协同运作的信息交流、信息传播和信息反馈系统建设,促进社会主体权利利益均衡,减少引发熵增的各种因素,这是发展社会协同运行自组织化的关键内在机制;需要完善社会协同效率、效益、效能评估机制,做好对引发熵增的各种行为和条件的监控,这是促进社会协同运行自组织化形成的主要外在机制。此外,协同运行的社会化、民主化程序建设,是建立科学、民主、统一、规范的社会协同运行机制的保障。
五、结语
社会协同是在管理能力较强的政府的主导下,社会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主体力量的协同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以前的政府中心、社会边缘,走向两者基本平等,实现基于社会协同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在社会协同模式中,社会组织和参与公众是主体,社会协同关系结构是关键,自组织性建设是方向。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治理,关键是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基础上增强其自治能力,核心是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治理方式与机制,根本保障是协同关系结构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傅大友,芮国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J].江海学刊,2003(4):92-98.
[2]方雷.地方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5.
[3]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6.
[4]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J].政治学研究,2000(1):67-73.
[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陈幽泓,谢明,任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12.
[6]徐永祥.论现代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学海,2005(1):53-56.
责任编辑 凉 风
E-mail:ldkxlf@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