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月中期

政府、媒体、公众间的危机心理契约及其三角互动关系构建/刘良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良训 日期:2017-03-16 11:12:07
  【摘  要】政府、媒体、公众间建立危机管理心理契约,是需求安全心理使然,是基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比较后无奈但明智的选择,是为了三方能更好地进行角色及权责定位,增强互信,以建立常态化的三角互动关系,解决公共危机。建立常态化三角互动关系,政府必须体现主导性,媒体应体现主体性,公众应主动且理性地参与。三角关系必须凸显三方彼此间的理解、尊重、互信、责任感和互动。
  【关 键 词】公共危机管理;三角互动;信任重建;心理契约
  【作者简介】刘良训(1981— ),男,四川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及政治社会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下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媒体、公众三角互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SB117);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基于校园网络舆论领袖视角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项目编号:CSZ11024)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02-0062-03
 
  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麦克风效应让日益分化的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差异及利益表达需求、路径被进一步放大,并构成了多元利益群体“众声喧哗”、利益对立与冲突不断的现实情境[1]。这给公众带来了日益严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日益严重的不确定性,进而使政府逐渐无力独自承担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重任。因此,如何让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彼此理解、尊重、互信,并能常态化地进行互动,是一个甚为迫切的课题。
  一、公共危机心理契约及其特征
  (一)公共危机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研究最早出现于1960年美国组织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主要用来描述下属和管理者之间广泛存在的隐性的且非正式的默契关系,后逐渐被应用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
  公共危机心理契约是指在公共危机情境中,存在于公众、媒体和政府间彼此信任和期待的主观信念的集合,并集中表现为政府、媒体、公众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的期待和默契。心理契约作为一种主观契约形式,内容上可能和正式合同有交集,但内容主要是书面合同无法涉及的方面,因此,政府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中,这种契约的作用并不凸显。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和媒体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责任的要求及期望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迫切希望能在政府的带领下及时地走出危机和困境。
  (二)公共危机心理契约的特征
  公共危机心理契约具有一般心理契约的主观性、隐蔽性、互利性及实践性等特征,同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鲜明的公共性、政治性。危机心理契约缔结的共同目的就是消解危机对社会秩序和发展的冲击,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对媒体和公众而言,危机心理契约是政府就危机管理对全社会的承诺。承诺能否兑现,事关政府的公信力。
  2.权责不对等性。可支配资源有限的公众和媒体在危机面前很难担当大任,而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最大的资源掌控者,有能力也有责任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