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月中期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反腐制度压力分析/曾 明 朱 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曾 明 朱 茜 日期:2017-03-15 17:26:38
治纪律,并在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对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行为的处理做出了详细规定。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要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王岐山也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就得把纪律摆在前面。中纪委网站上对查处官员干部的通报中,用到了“干扰、妨碍组织审查”“对抗组织调查”“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等词语。如对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霍克的通报中提到,“存在干扰、妨碍组织审查的行为”。这些词语的使用,表明了中纪委对被调查的党员干部纪律上的高要求,以及在调查中将纪律摆在前面的立场,从侧面反映了中央对政治纪律给予的高度重视。这种严格的政治纪律要求是中央反腐意志能够得到贯彻的重要保障。
  (二)线索举报制度的压力
  除了中央的意志与决心,我们也看到一系列反腐制度创新是目前反腐斗争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而其中线索举报制度的改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根据《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的规定,公民可以匿名或实名的方式,通过电话、电报、信函、当面等形式对违反法律、政纪等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举报。据报道,在2012年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中,有四成来自群众举报。通过各省纪委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发现,2012年至2014年广东省立案查实的职务犯罪中有65%,河南省2014年以来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有40%,北京市2013年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将近1/3来自群众举报。由此可见,群众举报成为反腐线索的重要来源。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关于举报线索处置办法的改革有关。在中央纪委2013年公布的《关于切实加强和规范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了纪检监察案件线索的五类处置方式和相应处置标准,并在全国开展举报线索排查与清理。
  除了群众提供腐败案件线索,在“窝案”“串案”中,被查官员之间互相检举和揭发也成为腐败线索的来源之一。从各省反腐的经验来看,有很多官员的查处通常是由于“拔出萝卜带出泥”,这种“案中案”提高了反腐的效率,增加了反腐的成效,也使得各省查处官员的人数拉开了一定的差距。例如,查处官员人数上占绝对第一的广东省,近年来查处了许多腐败窝案,如广东茂名窝案、广东省科技系统窝案、广日集团腐败窝案、白云农工商系列窝案等,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每百万人中被查处的厅处级官员人数最多的山西省也不例外,山西窝案最大的特点就是落马的高管多有交集,关系盘根错节,这种塌方式腐败,使得山西形成“一查查一帮、一动就塌方”的局面。
  (三)巡视制度的压力
  中央巡视组发挥的有效作用也对各地产生了反腐制度压力。巡视制度是我国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的巡视组织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自实施以来,对于强化党内监督、纯化干部队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中央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相比之前的巡视工作,2013年巡视工作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职责定位,突出工作重点。2014年,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提出,要在“专”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专项巡视的威慑力。2014年,中央巡视工作频率由每年两轮增加至每年三轮,并实现地方全覆盖。同时,特别注重发挥专项巡视的威慑力,全面展开专项巡视。20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