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重构公众风险认知:邻避冲突治理的一种途径/刘智勇 陈 立 郭彦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智勇 陈 立 郭彦宏 日期:2016-12-08 11:22:19
果程度、风险的可控性等特性因素有关,这些风险特性因素是测评风险大小的依据,是可测度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作为风险认知行为也具有主观性的另一面。虽然公众的风险认知以客观对象的实际风险为基础,但这毕竟是对风险的主观建构过程,“是个体依靠直觉的风险判断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经验和认识”[5],因而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如近年国内发生的多起邻避冲突事件也证实: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往往是凭借直觉或以往经验来感知的,当公众头脑中预先形成的类似于“PX是剧毒物”“PX能致癌”“PX项目高风险”等认知被唤醒后,他们就会采取集体行动坚决抵制邻避设施建设。
  风险认知的目标就是力争最大限度地趋近客观实际风险,减少偏差,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公众的主观认知很难完全与客观风险一致,出现一定的偏差也就不可避免。
  四、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
  1.公众的风险知识状况。风险认知具有知识依赖性,公众拥有的邻避方面的风险知识是他们进行风险判断的基础。保罗?斯洛维克构建的风险感知模型提出,对风险的熟悉程度是影响公众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邻避知识与风险认知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公众所掌握的邻避风险知识越少,对邻避风险的认知难度就越高,产生的认知偏差可能就会越大。邻避风险评估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如对PX设施、核能发电技术等的风险认知需要物理、化学、生物、毒理学等专业知识,普通公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导致他们对邻避风险认识难有自己的主见,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
  2.邻避设施的风险特性。邻避设施的风险特性是对邻避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及可控程度等的总称。如前所述,邻避风险本身的特性是认识邻避风险的依据,这是公众邻避风险认知和评判的客观基础,在风险认知形成中具有积极意义。但公众对邻避风险的感知不完全是以科学数据等量化特征为基础,而是以风险的不确定性、恐惧性等质性特征为基础。这就使公众难以对风险作出较为准确的预知和客观的评价,导致在主观上放大风险、增大风险偏差。
  3.伪科学谣言。从近年发生的邻避冲突事件看,伪科学谣言及其快速传播对公众邻避风险认知的影响特别明显,有的甚至成为邻避冲突事件发展的重要推手。伪科学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公众无法获取有关邻避设施的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时,他们常常会通过非正式渠道去获取,但受自身知识、理性思维的局限,难以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从而轻信和接受一些失真信息,甚至自身还成为新的传播者,并引发公众恐慌,如几年前的“碘盐能预防核辐射”之说在国内曾引发抢盐潮。伪科学谣言在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对公众的邻避风险认知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4.媒体传播状况。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制造功能成为邻避风险认知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媒体的正负面报道对公众风险认知产生不同影响。媒体对邻避冲突事件的客观积极报道,有助于强化邻避设施的正面效能,加深公众对邻避设施风险可控、安全等的认知,从而降低公众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反之,则会强化邻避设施的负面效能,使公众对邻避设施的安全可控性产生质疑。其次,媒体对邻避设施风险的报道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