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重构公众风险认知:邻避冲突治理的一种途径/刘智勇 陈 立 郭彦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智勇 陈 立 郭彦宏 日期:2016-12-08 11:22:19
参与不足。有一些研究者已认识到公众的邻避风险认知与邻避冲突的发生、治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建议从公众风险认知的视角理解和把握邻避冲突事件的演变[1],但从风险认知的视角来分析邻避冲突的特征及应对策略的成果很少。
  国内外研究表明,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偏差是邻避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认识成果为邻避冲突的治理开辟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但目前在风险认知的心理机制、风险认知偏差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风险认知偏差的化解,以及邻避冲突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拓展和深化。
  二、风险认知偏差:邻避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
  邻避风险认知,一般是指主体对邻避设施可能给环境及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的一种认识、预断,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偏差意味着存在一种比较标准,邻避风险认知偏差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邻避风险的主观判断与实际客观风险之间的差异,二是公众的风险认知与政府部门或专家的风险认知之间的差异。当然,政府部门或专家的风险认知仍然具有主观性,与实际客观风险也会存在偏差,不能被作为风险判断的法定标准。在现实中引发邻避冲突的风险认知偏差,主要属于公众的主观风险认知与实际风险之间的偏差,而且往往是公众的主观风险认知大于实际风险,属于放大风险型偏差。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预判,在内外和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存在普遍被放大、甚至妖魔化的情况,以致出现严重的风险认知偏差。公众对邻避设施风险的认知偏差及对应的风险行为选择是邻避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心理根源[2]。
  可见,风险认知偏差在邻避冲突的成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邻避冲突事件与其他非环境类群体事件在成因上的显著差异所在。诸如由征地、房屋拆迁、劳务纠纷等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根源上看主要是由公众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所致,不存在公众对其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的诉求。因此,对邻避冲突事件难以通过单一的经济手段解决。
  三、综合交互作用:风险认知偏差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表明,风险认知过程是个体对风险事件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信息流动与转换的过程,是由“风险信息获得、编码、贮存、提取与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3]所构成的风险事件分析全过程,是公众个体对“风险的感知、理解、记忆、评价、反应”[4]的认知过程。个体对风险的感知就是对风险信息的获得,对风险的理解就是对风险信息的编码,对风险的记忆就是对风险信息的贮存,对风险的评价与反应就是对风险信息的提取与使用。公众在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进行判断与评估时,先会在头脑中建立相对应的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模型,即识别邻避设施的风险性质、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项参数及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对邻避设施风险的内在心理映像与心理评价和反应。
  邻避风险认知偏差是在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进行判断、评估中所发生的某种偏离或偏离倾向,这种偏差是基于实际风险的主观认知偏差。首先,邻避设施的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这种客观性源于风险对象即邻避设施是一种客观存在,邻避设施本身的风险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设施的风险特性有关,即与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风险后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