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双向责任:我国选举制度改革与展望/杨腾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腾飞 日期:2016-12-08 10:55:41
任命权集中在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而下面的发言权和意见很难被重视。因为省长升任书记和副书记升任省长皆由有关部门考察、动议,经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酝酿并通过,但书记由中央直接任命,省长则是先作为代省长或省长候选人,经省人大有关程序转正[1]。当然,这种多地区、多部门、多岗位的任职经历也为他们升迁提供了资本及岗位胜任力。
  (二)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市长任职概况
  由表2可以看出,18人中7人由市委副书记升任,4人由常务副市长升任,共计占比61%,其他情况占比39%,这些人任职经历和区域也比较丰富。
  同样,只有10人有基层行政经历,占比56%,比省长基层工作经历占比高出1个百分点。那些没有基层行政工作经历的人平均在三个地域任职,履职部门及经历平均在四个以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于省长来说,对市长有更多的基层行政工作经历要求,因为市长属于中层干部序列,主要职责是执行,省长属于高层干部序列,侧重于宏观决策的缘故。对于更广泛的跨岗位要求来说,市长比省长略高,可能是因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下层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侧重于微观问题,要求更多的跨岗位、跨部门经历。而市级党委副职和政府常务副职升迁比例低于省级,较多从省直部门调入,当然他们一般也有市级副职经历,但是也可以证明这两个职位更容易升任市长。
  (三)五年规划的制定与选择过程
  1949年以来我国已完成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2016年开始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制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描绘和预期发展目标的设计,一般经过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这十一个步骤。王绍光、胡鞍钢等(2012)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为例,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定过程是一种集思广益型民主决策,因为其中有政策辩论、重大专题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人大、政协主动调查研究,献计献策,不断讨论修改等过程和程序,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过程。从各方面新闻报道来看的确如此。例如,习近平在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就明确指出,文件起草组成立以后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而且建议稿还下发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然后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2]。
  五年规划制定过程不是完全封闭型的关门决策,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当然开始主要还是局限于党内特别是高层的一些设想,以政府部门特别是发改委为主导的力量发挥主要作用,具有封闭性,是典型的精英决策模式。经过政府部门制定纲要和专家论证形成方案以后才开始征求民意,可以说是一种逆向政治参与,人民群众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什么主动权参与重大政策制定过程,这也是未来需要不断加以改进的。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