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我国“空降”干部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袁 颖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袁 颖 日期:2016-07-13 10:14:20
干部的情况,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向。
  第一,“空降”干部呈现更加年轻化趋势。地方机关作为贯彻中央决策、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沿指挥部,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对领导者体力和精力的要求更高。近几年,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塑造,从中央“空降”到地方的干部呈现出更加年轻化的趋势。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5年1月至8月空降地方的干部平均年龄为51.15岁,其中最年轻的胡家福,只有48岁。
  第二,“空降”干部知识结构呈现更加合理化趋势。丰富的理论修养与学识背景是领导干部选拔的标准之一。随着我国政府人才配置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空降”干部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据统计,近几年的“空降”干部平均学历较高、学科结构更加多样化。这种人才流动结构是合理的、科学的,更有利于各级干部知识结构的协调。
  第三,“空降”干部中纪检和宣传部门所占比重呈现更大化趋势。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高压严打的推进,纪检干部的选任越来越严格。为了锻造多支反腐“主力军”,纪检干部层层“空降”。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已经调换的省级纪委书记有14名,约占总数的45.16%[4]。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借助科技方面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为了统一全国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党格外重视思想宣传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将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宣传人员“空降”到地方。
  (二)当前我国“空降”干部制度存在的问题
  “空降”干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预期的作用,但与其他制度一样,“空降”干部制度同样利弊相连。工作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差异、“空降”干部自身认识与定位的偏差、管理监督体制的无序等因素都会导致干部“空降”过程中伴随一些负面效应。
  第一,“空降”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易产生“水土不服”现象。“空降”干部由于长期工作于上级机关,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宏观思考能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方针,处理问题时站位比较高。但是,他们缺乏实际的基层工作经验,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够强。要融入基层干部群众中比较困难,难以施展拳脚,极易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局面。同时,由于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工作中很难从当地发展实际出发,容易急功近利,这必然导致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复建设的出现。这些状况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不利于发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最终延误了当地的发展时机,加剧了民众对政党的不信任。
  第二,部分“空降”干部态度不端正,发生目的置换。“空降”干部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极易被一些态度不端正的领导干部利用,发生目的置换现象。也就是说,这一制度的初始目的被置换成服务于个人利益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意是服务基层,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却置换成干部挂职锻炼,追求短期政治效益的目的。由于“空降”干部大多数是一种短期的挂职锻炼,最终仍然要返回上层机关。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一些“空降&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