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我国“空降”干部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袁 颖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袁 颖 日期:2016-07-13 10:14:20
“空降”干部制度的实施,并将其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法宝。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抗日战争过程中,党的中央组织及时选派领导干部到各个根据地,支援革命根据地建设。新中国成立初,为了发展国防科技事业、促进祖国边远地区的发展,党中央派遣一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到祖国边疆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了推行“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计划,党中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选派94名干部“空降”东北,并选调25名干部“空降”湖北、重庆[2]。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为了尽快恢复灾区重建工作,党中央及时选派了多批干部到重灾区挂职。2010年至2011年,党中央先后两次提出“中央与地方干部双向交流”的决策,“双向交流”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空降”干部的单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这一制度标准化、完善化的发展[3]。
  (二)“空降”干部制度实施的现实原因
  “空降”干部制度的实施大多是为了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问题。依据不同目的,“空降”干部制度有不同的分类,当前,普遍存在的有三类,分别为培养性、需求性、调整性。近年来,随着党中央重大政策方针的调整,为了保证政策畅通、增加干部的基层经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空降”干部更为频繁。总体来讲,“空降”干部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原因。
  第一,加强中央与地方各级干部之间的流通,保持政令畅通。加强干部之间的流通能够有效解决政令传达不畅、上下级脱节等问题。在各种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听到上级机关反映地方和基层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而基层和地方机关则经常抱怨上级机关搞“形式主义”,其下达的一些政策、制度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空降”干部制度对于上级机关各种指令的有效下达、基层真实情况的及时上传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渠道。
  第二,增加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空降”干部制度是干部培养与选用的重要手段。“空降”干部可以通过较为全面的基层实践,熟悉国情,了解地方实际情况,从而提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与此同时,新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空降”干部的活力,使其改变以往僵化守旧的工作方法,激发新的工作理念与思路,提高应对新情况、新变化的能力。
  第三,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净化地方的政治生态。高素质人才流入能够为地方机关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其领导班子结构。同时,“空降”干部下到基层能摆脱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羁绊,有效预防地方干部队伍的近亲繁殖和集体腐败,给所到之地带来新的作风和政风。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净化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防止地方搞“山头主义”“小团体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空降”干部制度新的趋向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空降”干部制度新的趋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各地落马官员越来越多,个别地区领导班子队伍大换血,并以“空降”干部的方式予以充实。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空降”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