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8月中期

社会治理创新与群体性事件的治道变革/李储学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储学 日期:2015-11-10 17:57:09
,但是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其中共同的内在机理。
  1.社会动员扩大与基层政府改革滞后。随着社会进步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动员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范围的扩大。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公民民主治理制度,并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送法下乡”等活动,社会动员走进城镇社区、走进乡村田野,民主政治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稳步推进,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身份认同通过社会动员得到建构。二是社会动员渠道的扩展。动员大会、报纸、广播等传统渠道的社会动员力式微,而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的社会动员力空前强大,社会动员渠道呈现多元化、互动性等特点,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动员。三是社会动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扩大,国家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及媒体立体交叉式的传播,促进了现代公民意识的逐渐形成,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随着时间的积淀而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动员的扩大需要有合理合法的渠道来引领和疏导,否则就会以非制度化的形式爆发出来,带来消极的影响。许多基层政府行政观念的更新远没有社会动员扩大的速度快,改革进程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动员的步伐,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上出现了滞后,以致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倒逼式改革中付出沉痛的代价。
  2.公民参与崛起与基层治理制度化非同步增长。阿尔蒙德(1987)指出,“如果说现代世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的话,我们或许可以把这场革命称作‘参与革命’”。随着国家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我国公民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却没有同步增长,现有的基层治理制度难以容纳新的公民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公民参与和基层治理制度化失衡。公民参与的崛起,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参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公民已经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如市长信箱、电视问政、实名举报、投诉建议、网络论坛、微博评论等多平台、多形式、多方面的参与,并且公民参与的范围、程度及时空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与公民参与崛起相比,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却没有同步,无论是引导公民参与的规章制度、政策方针、体制机制,还是吸纳公民参与的途径措施、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公民的有效参与。
  3.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普及与基层行政管理方式路径依赖。新媒体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及时有效地传递着最新的政策方针,潜移默化地灌输着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政府及其官员逐渐“去神秘化”,传统型权威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土壤,权威的来源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但受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路径依赖的影响,基层政府官员在潜意识里仍然以“官老爷”自居,以至于频频出现“我爸是李刚”“我就是国法”等雷人雷语,折射出来的是部分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无视法纪、专断独行的治理方式,背后拖着官僚制作风长长的影子。好的制度和政策只有被基层政府执行到位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善,“歪嘴和尚念歪经”,再好再完善的政策,如果基层政府不认真贯彻落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公谋私,不仅无法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