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改革十法”: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的方法工具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柴高坤 夏 行 潘相武
日期:2017-06-12 16:03:06
任何一项改革实践,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普遍联系的,都有系统配套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到处都是久攻难啃的硬骨头,到处都是错综复杂的险滩,靠零敲碎打、单兵突进不足以完成改革任务,必须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系统集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系统而不是零散、普遍联系而不是单一孤立地把握规律、研究问题、深化改革,才能跳出改革“研不透、下不去、不着地”的陷阱,透过工作失灵的表面现象看到体制弊端的本质规律,构建完整的、联动的、行之有效的改革逻辑链条,释放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子而活全局的改革红利。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当前,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关联度和系统性都很强,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思维方式也就更需要科学系统。只有把各项改革放在大系统内来考量,坚持系统思维、集成思路、科学统筹,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改革整体效益,产生变革性裂变效应。
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采取组合式、集成式、联动式推进,最大限度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的。要增强改革系统性、协调性,必须把准方向、整体设计。改革是有方向的。改革确定什么样的方向,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系整个改革事项成效的关键问题。方向不对,就会南辕北辙,越用劲偏差越大。要围绕推进制度现代化,重视各领域改革方向的研究和框定,使各项改革指向明确、方向清晰,便于各地区、各系统在进行改革设计时协同看齐,不偏离方向。对于改革方向不明朗或有争议的,要划定探索的边界、红线和空间,避免踩“雷区”,造成颠覆性错误。在改革方向明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由上及下的顶层设计,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用整体意识、全局意识、看齐意识,关注改革的系统效果,对改革的举措、路径、方式、平台、力量等进行系统集成、整体设计,特别是使同一领域改革举措前后呼应、相互配合,进行系统性强、协调性高的制度安排,避免出现改革“翻烧饼”的现象。要增强改革系统性、协调性,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既要全面推进、整体发力,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用力。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有结构就有节点,就有关键点,就像人体一样在系统结构内有许多关节。如果关节坏了,系统就会失灵;关节不通了,手脚也就可能报废。这些关节就是关键点。同样,一个领域的改革就像一个人体系统,也有结构和关节,这些关节就是进行改革措施系统集成的关键处、集中用力的紧要点。要根据各领域改革措施的系统布局,区分层次,打通关键瓶颈,突破重点问题,这样改革才能走好“最后一公里”。一定要盯牢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要害节点,努力把最有节点效应的关键改革举措串联起来、联动推进,串点连线成面,实现重点组合突破。要增强改革系统性、协调性,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改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改革也有内在逻辑。要虚实相生、注重融合,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