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公共领导角色的社会期待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坚
日期:2017-03-15 15:58:17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然要求提高公共领导的领导力,而重塑公共领导治理角色也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所期待的公共领导角色应该有以下几种:服务者、变革者、愿景规划者、价值协调者和学习型角色。
一、治理现代化:内涵与中国语义
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运动席卷欧美国家,这一政府改革运动反思传统官僚行政的弊端,强调用工商管理模式和市场理念来重塑政府。在NPM运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治理”(governance)一词广受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关注,不少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治理给出了相应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什么是“治理”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治理”的一些特征和理念已经被大家接受,包括“治理”意味着政府组织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权力运行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统治转变成上下互动和彼此合作的多元关系,政府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向适应治理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等。
中国30多年来的政府改革是理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府行政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后,又经过两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主要是“精兵简政”和“权力下放”;第二次是卡尔?波兰尼称为“反向运动”的改革,即面对大量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危机、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政府加强保护性立法和政府干预手段的应用,这就意味着市场力量不能肆意扩张和国家力量的合理回归。除了政府自身改革,另一个理解国家治理的视角是社会力量的成长并参与公共治理活动。社会组织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多种渠道,可以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双重推动下,“治理”在中国语境下有了更加深刻的诠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观念、过程和结果,意味着国家治理活动必须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事业的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在促进生产力解放的基础上增进社会福利和维护人民尊严。在中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的当下,公共领导是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公共领导应该有一种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重点分析和讨论。
二、走向治理现代化的公共领导
国家治理是一种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本质上是以前被政府垄断的公共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在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共领导强调的是具有“公共性”的领导。一般而言,和公共管理不同的是,公共领导是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体现公共价值和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治理活动。从宏观层面来讲,公共领导是一种具备公共价值、政策性、战略性的领导管理活动,它起到制定愿景、统领全局和把握方向的作用。所以,在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共领导应该有区别于传统管理或统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第一,最重要的是沟通。公共事务的治理涉及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利益主体,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