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公共领导角色的社会期待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陈 坚
日期:2017-03-15 15:58:17
该将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和公共价值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
四、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公共领导的角色重塑
通过以上对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领导角色社会期待的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公共领导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被社会期待的角色。
第一,服务者角色。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府形态总体上经历了三种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到工业革命这一时期,政府的形态是一种统治型模式,国家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一直维护等级秩序,政民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管理型政府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选择以管理目标为核心的行政制度体系,它以法理和契约为核心,以官僚组织为基础,在社会治理中采用“保护型”和“干预型”手段。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和形态,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在政府形态的嬗变过程中,相应地,公共领导需要建构一种服务型领导的理念。服务型领导首先强调领导者和公务人员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掌权不谋私,执政为人民”,而不是打官腔、摆官架、热衷于官职和权位。
第二,变革者角色。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目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全面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公共领导也应该有变革的创新式理念。变革型的公共领导通过令人鼓舞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和创新型思维来带领团队和下属进行公共活动,他们应该在急剧变迁的环境下为公共组织和治理活动设计未来的愿景和承担使命。只有不断地变革创新,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
第三,愿景规划者角色。公共领导本身就具有愿景功能,它要求领导干部实现从以往的维持现状到寻求变革的转变。传统领导着眼于解决目前的短期问题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缺乏创新性;而现代公共领导活动必须面向未来,放眼全局。对于公共组织和公共事务治理活动而言,共同愿景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向往和追求的前景目标,只有规划好共同愿景,才能有效整合组织的资源和激励所有成员,上下同欲、统一步调和协同行动。愿景最根本的是具有“公共价值”属性,共同愿景的规划不能由某个领导干部个人拍板决定,而是必须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和市场组织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组织目标转化为群体目标,然后再转化为社会公共产品。因此,公共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政府自身的需要,更要关注国家、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根本价值需求。
第四,价值协调者角色。公共治理的主体涉及政府、民众、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多个利益主体,他们组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因此,它的治理机制并不同于官僚制的权威命令机制,也不同于市场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