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共产党对县委书记管理监督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梁瑞英 日期:2015-07-17 09:02:38
  县委书记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力量。一直以来,党对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在管理和权力监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当前和今后进行县委书记管理和监督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对县委书记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县委书记的管理和权力监督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管理和权力监督的基本经验,构建起了对县委书记的立体交叉式的管理与监督新格局。
  1.选好配强县委书记是对其进行管理和权力监督的基本前提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县在国家的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县域经济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县委书记位置重要,责任重大,要严格把握县委书记人选的条件,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到县委书记岗位上,通过重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干事创业。
  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深入,基层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县委书记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也暴露出有的县委书记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缺失。云南“孟连事件”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任县委书记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对县委书记的选任必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政治素养、基层经历、能力素质等,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坚决打破区域、行业、层级、年龄界限,把视野放宽、范围扩大,真正挑选出优秀人才担任县委书记。2009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这是几十年来首次发布的专门针对县委书记的中央文件,将县委书记的选任和管理升格为干部工作的重点工程,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同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选好配强党政干部的要求。根据这一精神的指引,实际工作中要按政治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清正廉洁、能力强的要求,选好配强县委书记。
  2.规范权力运行是对县委书记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关键要素
  按照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各地不断探索县委书记权力公开运行的有效路径,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对县委书记进行管理和权力监督已经形成以有效厘权为前提、阳光晒权为关键、规范行权为重点、铁腕治权为保障的制度机制,从而构建起了立体的网络化的县委书记管理和权力监督制约新格局。第一,厘权。就是要编制权力清单,对县委书记的职权范围进行界定,这是对权力进行监督的一个基本前提。第二,晒权。就是要将县委书记的权力向社会公开,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告知公众,让他们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试想,如果公众连县委书记的权力范围及内容都不知道,何谈监督?第三,行权。就是要有效规范县委书记的权力运行。这样可以避免不当用权或权力寻租等现象的发生,是依法对县委书记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我们可以绘制县委书记的权力运行清单,把权力运行流程等各方面情况向社会公众做一个说明,以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其神秘色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四,治权。就是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乃至腐败官员实行零容忍。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有400多名县委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