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反腐高压下官员“不作为”困局的破解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陈 娅 日期:2014-11-06 09:43:3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将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成效显著,深得人心。然而,在强力反腐与从严治吏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官员又患上了“不作为”的怪病,纷纷开启“自保模式”,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消极懈怠、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在当下似乎还有蔓延开来的趋势。对于这样一种不健康的为官心态和不良的从政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及时加以分析研究,并尽快找到破解之道,以利于反腐败斗争的继续深化和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官员“不作为”现象的主要表现
  清代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故事虽为虚构,道理却发人深省。
  在实际工作中,官员“不作为”现象其实早已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这种现象发生在强力反腐与狠抓作风建设的特定背景之下,因而十分引人关注。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不吃不拿、消极怠工现象。由于对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清醒认识,有些官员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工作中往往以上面“要求太严”为借口,认为“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于是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这些人的“不作为”表现就是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
  二是无所作为、当太平官现象。有些官员平时就不愿积极主动做工作,现在是反腐严打关头,更不愿意做事了。他们精于“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的为官之道,认为要尽量不做事或者少做事,才可以减少差错和失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遇到棘手的事情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群众称他们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
  三是提心吊胆、无心做事现象。还有一些官员因为本身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的屁股本来就不干净,担心自己的腐败问题早晚有一天会被揪出来,看到同伙们一个又一个被关进去,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也会被双规、法办。这样的官员整天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当然也就无心做事、无心干活了。
  上述种种“不作为”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官员在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和中央严厉反腐的情况下,滋生的一种所谓的“一廉遮百丑”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作为”的不良风气,是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的一种表征,是以消极的“不作为”姿态来抵制反腐和规避责任。这既不利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进行,也会极大影响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很严重的危害性。
  第一,这种“不作为”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当是对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