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权力的扩张性谈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 挚
日期:2014-03-17 17:11:49
当前,社会对公权滥用的问题日益警觉,人民对政治清明的诉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民意潮流,实行“自我限权”“自我革命”的高度清醒与自觉。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管好权、用好权,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让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从内心深处敬畏权力、信仰制度
古往今来,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大致有运动的笼子、教育的笼子、制度的笼子三种形态,其中制度的笼子是关好权力的最优工具,但编织制度的笼子,实际上是公权力机关“作茧自缚”,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关键要看我们对权力理解得是否透彻,对权力、制度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是否清晰。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从正反两面来看待权力,它既可以发挥正向功能,也可能产生负面能量,尤其要看到权力天然就有扩张性,有冲破所有束缚的强烈冲动。因此,“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一种负担时,就稳如泰山;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人们常说,有权的人都是在鸡蛋上跳舞,甚至是在刀刃上活着,而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一些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实际上是沿着两条对立的逻辑在运行,一方面是表面上的制度逻辑,另一方面是实际上的权力至上逻辑。公权力不谦逊、不自律、不自爱,导致社会对公权力产生不信任感,同时也危及掌权者本身。有人做过统计,现在每年受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已经超过矿难人数。虽然做官的风险与矿工的风险不一定有类比性,但权力的腐蚀性、风险性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应当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编笼子的工作,一方面,笼子换个角度看就是护栏,能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共产党的干部应保持自我约束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的束缚越多,老百姓的舒服就越多,从而主动地增强“自己为自己编笼子”“自己把自己关进笼子”的意识,把权力当责任,视权力如负担,小心翼翼地使用好手中的权力。
制度应当成为一种信仰。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前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制度的不完备,而在于对制度的不尊重。任何一项制度,不管它多么明确、严密,如果没有敬畏意识,就很难落实,也很容易遭遇“软抵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校规,学生借阅图书不得带出图书馆一步,一名学生曾将两本珍贵图书带回家而使其免于当夜图书馆的一场火灾,但仍被开除。哈佛大学校长讲的一句话至今为世人所铭记:“你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理应得到赞赏;你违反了学校校规,理应被开除。”一个制度化的社会,制度是至高无上的。香港廉政公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只认制度不认人”。一位政治家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人,什么事也干不成,但没有制度,什么事也不会长久。”党员干部应当树立制度至上的意识,即对社会主义制度、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高度尊重,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信仰。制度不应是挂在墙上的山水画或是展览馆中的展品,制度是一个框框,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工作和生活,有了规则,就要按照规则去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防止牛栏关猫&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