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生态的互动与对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汪艳 日期:2012-11-19 17:20:42
  基于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及其内在优势,许多政治主体经常性地借助于网络舆论参与政治,并开始打破原有的话语权格局,改变既有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博弈方式,使政治生态出现了诸多新趋向。因此,必须着眼于政治稳定和发展,调控网络舆论的信息制造和流动,调节政治生态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关系,以其良性互动和科学对接取得良好的政治—网络社会生态效益。
  现代媒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信息时代初露端倪。网络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开辟了公共领域的新场地,即网络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政治主体(网民、手机用户)、网络社群、电子政府、网络政治规范与行动以及传统媒体,其中网络舆论是核心,因为各种网络信息在此汇集并产生影响,各要素通过网络舆论而发挥作用。
  网民和手机用户是网络社会的主要信息生产者,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提供者。网络群体是公民结社在虚拟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论关注国家利益、公共事务、公民权益,促使政府及社会组织重视并且解决问题。从2003年开始的“孙志刚事件”到“深圳高官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局长日记事件”,到关注“奥运火炬”、“汶川地震”,再到通过网络互动而自发产生的大规模抵制“家乐福事件”的行动,网络空间场域的建构对维护公民权益、监督公共权力、推动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一、网络舆论影响政治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
  政治生态环境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而言的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按生态系统的逻辑,政治生态按其关系范围可划分为“内生态”和“外生态”两大层次。根据政治学的特点,又可以把政治“内生态”划分为系统核生态、系统内生态、原生态;把政治“外生态”划分为政治—社会生态和政治—社会—自然两个生态层。
  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了诸多始料不及的新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网络舆论表达呈现出的勃发之势。网络舆论汇聚为一股强大力量,不仅深刻改变中国的政治“内生态”环境,而且也影响着政治—社会生态的构建。
  (一)网络舆论成为提升政府合法性的契机
  美国著名学者边沁曾经对公共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公共权力的行使容易受到诱惑,公共舆论的监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揭开了社会原子化进程的序幕。随着网络舆论的高涨,网民的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网民对政治系统的质疑不断增多,政府传统的执政理念和行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严峻考验。一是从自主阶段的形式合理性向过渡阶段的实质合理性转变。在反思形式合理性将手段视为目的而造成社会福利巨大损失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治理的结果、绩效。二是反科层化与官僚主义的情绪日益成为危及政府合法性的源泉,这与科层化政府侵蚀社会自主性活动的认识直接相关。三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