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网络公共领域与政治生态的互动与对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汪艳
日期:2012-11-19 17:20:42
是社会日益要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主体提供的物品与服务的质量,并承担起维护个人免受伤害的责任。四是社会要求政府提高服务的效率与速度,能够更加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
信息网络化在加快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必然要求政府对社会的反映与要求及时做出回应,有效地处理“危机社会”的各种问题。在现时代,网络舆论以其独特优势必将极大化解政治合法性的危机。一方面,网络舆论具有偏差性和易受操控性的特点。网络“推手”、网络“水军”伴随着网络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加上网民的情绪化,网络舆论容易对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由性的优势,逐渐呈现出壮观的“网络正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草根”力量,使公民和社会监督成为可能,成为常态,并不断扩大层次范围,向纵深发展,成为提升政府合法性水平的良好契机。
(二)网络舆论对“强政府”集权体制造成冲击
单纯依靠政治强权和政府干预来推行政策、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不仅实施困难,而且潜藏着极大的政治危险。因而,国家集权体制必因网络舆论兴起而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网络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和非权威主义等特征,与传统政府政治模式下的“单向式、自上而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直以来,中国是“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社会严重依赖于政府,社会出现异常后,一般是由政府利用广播、电视、电影、书报杂志等单向式信息媒体做出即时的反应和调整,而相应的社会有机体则显得软弱无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使用范围的扩大、网络用户的增加,网络文化、网络民主的相关体制和观念将得到人们进一步的理解与认同。除集权体制内的权威当局和政治精英外,“草根”网民尽管远离集权中心,一般不具有通过常规的低成本渠道对政府施加影响的能力,但他们就某些议题达成的共识可以经由网络舆论,与当局的权威意见产生碰撞。
当前,中国的经济阶层、社会形态、利益集团、政治诉求等各方面都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结构分化及公民社会特别是网络公共领域的孕育和生长,要求政治管理权力和管理职能必须趋向于分化和分工,权力结构调整理应进入国家释权与社会增权的发展过程。
(三)网络舆论推动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权威主义治理理念下,政府的权力、权威来自理性和法律的授予,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是控制一切的。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政府治理理念将实现由权威主义向公共服务的重大转变,即政府由“控制者转变为议程的安排者,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协调者与仲裁者,由垄断性治理向协作性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由效率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文明的发展,参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网络政府等现代政府理念相继问世。因为在现代网络社会,仅仅依靠政府机构的单独工作吸纳民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加注重公共舆论的作用,而网络是民意的主要集散地。另外,在信息处理和舆论引导方面,政府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外,还需要扮演协调、调解者甚至仲裁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