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的演变、根源、本质与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建桥 日期:2011-03-03 14:59:34

  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深入考察其形成机理和深层动因,才能找到有效对策。

  一、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的演变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老化的严峻现实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通过建立干部退休制度推动一大批年老的干部“下来”和“出去”,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干部年轻化政策选拔一大批年轻干部“进来”和“上来”,逐步实现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保持了党的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保证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1982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规定,老干部离休退休年龄的界限,省部级正职一般不超过65岁,省部级副职和司局长一般不超过60岁。对离休退休的老干部,除了保证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对于退居二线的,安排担任负有一定职责的顾问或荣誉职务。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是当时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地逐渐形成不成文规定,“2、5、8”成为领导干部任职年龄的硬杠杠,即科级领导干部满52岁、副处级领导干部满55岁、正处级领导干部满58岁,就一刀切地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这类不成文规定中,有“七上八下”之说,即领导班子换届时57岁的可以继续任职一届,而58岁的就要退出领导岗位。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动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存在着这样的不成文规定:过了35岁就不能再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过了40岁就不能再提拔为正科级领导干部。这种层层加码的极端化现象表现为一批未到退休年龄的干部“下来”和“出去”,为更年轻一些的干部“上来”和“进来”腾出了位置。与此相伴随的结果是,一些在职干部产生了“年龄焦虑症”,到某个年龄没有被提拔就感到前途无望了;一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未到法定退休年龄就退居二线,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财政供养负担。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年轻化到当前某些地方存在着的干部“过度年轻化”倾向,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到当前某些地方存在着的提前退休、退居二线现象,大多是由过去30多年里的有关问题演变而来的,是过去初步解决但又没有完全解决、下决心解决但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干部年轻化,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主要是由中央政策推动的。如果不推动干部年轻化,任凭“论资排辈”这种习惯势力阻碍年轻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不能建立起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党就又会面临干部队伍老化的问题。因此,要从改革的起点考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在防止一个极端化倾向时走到另一个极端化倾向。

  二、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的根源

  作为一个有禁不止的现象,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原因恐非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政策这么简单。

  从培养接班人角度来看,干部年轻化对于不同层级的干部队伍建设有着不同的含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新老交替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长远的战略问题,而且是一个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