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现象的演变、根源、本质与对策
每过十来年就迫在眉睫的常态问题。因此,从培养接班人并坚持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不能“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的角度来看,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有其客观必要性,问题在于年龄减到何处,哪些人的年龄要递减。同样是县处级干部,有的不存在接班问题,有的要接县处级主要领导的班,有的要接省部级领导的班。不是所有干部都处于接班梯队,也不是所有处于接班梯队的干部都要接上一级或上两级的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问题不在于递减本身,而在于一刀切的递减。在制度面前实行一刀切也是必要的,但对于肩负着不同使命的群体需要区别对待。
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的出现,与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部退出机制不健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领导职务“准终身制”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领导干部任职直至去世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被废除了,但领导干部任职到退休为止的“准终身制”还存在着,新建立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实际上还不健全,对“准终身制”还没有形成有力的冲击。由于交流制度的存在,一个干部可以换几个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直到退休。如果在他50多岁时免去他的领导职务,他就不愿意在年轻领导的领导下做些具体工作,这就不仅仅是一个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问题,而是一个不能下、下了就不干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年轻的领导干部也不愿意用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因为碍于情面,不好指挥。由于干部退出机制不健全,干部只上不下、只进不出,或者说是很少下、很少出,新领导上任后,面对的常常是干部提拔空间、干部编制已经用尽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重新“组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年龄画线。正如一位县委组织部长所说,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干部人事制度尚不规范,有些领导乱批进人的条子,导致一些单位进了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差的人,占用了干部编制,但又干不了工作,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些人推出去,换一些新生力量进来,单位工作就无法开展,而这些人现在大多处于40—50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批人而推一批人出去,最简单、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就是按年龄画线,如果按德才标准,反而是不易操作的。20多岁、30多岁的干部想让40岁以上的干部提早退、腾位子,有的40岁以上的干部自觉升迁无望、前途渺茫,不如在保全待遇甚至提一级待遇的情况下退居二线,去忙活个人的生意、过自己的小日子,当然也有的还想好好干工作却被迫退出。 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的出现,与干部管理不严、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激励约束机制上来看,存在着干部激励机制不正常的因素。县乡干部的主要激励因素应该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合法物质待遇,但很多干部把升职当做主要的激励因素。由于领导职数自上而下呈金字塔结构,这就注定多数人的升职预期迟早要破灭。一旦强烈的升职预期变得渺茫或破灭,有的干部便自暴自弃、混日子,一边领着工资,一边抱怨“过了三十五,干了白辛苦”。而目前干部管理上又的确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情况,该下、该出的干部没有被及时处理,从而严重制约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导致一些地方在推动干部出的方面打起了年龄的主意。以年龄名义退出同时又保全待遇,阻力更小一些,更易于为领导者采用并为当事者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