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逻辑/刘 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颖 日期:2024-05-10 11:45:50
素,一个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是贮藏着大量来自理论浸润、文化禀赋、历史涵养、实践体认、现实感召之下生发的情感基因。情感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向度,是在其植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吮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汲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经验、体悟地方文化工作经历、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中萌生的,并随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而得到凝结升华。
  (一)理论浸润: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笃信与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萌芽,源于科学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批判资本主义冷漠无情的物质文化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情怀诠释了文化的人文意蕴、国家意蕴、民族意蕴与世界意蕴,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对人的发展、政治建设与世界进步的能动意义。一是从对人的情感关怀出发阐释文化。与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立足于现实的、有情感意识的人,认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文化发展是人实现自身需求的重要方式,“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文化活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依归。二是从对国家的情感关怀出发阐释文化。文化作为一种阶级现象,是统治阶级的意识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既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用党的纲领来巩固思想一致”[3],也需要对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4]285,还需要做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毕竟“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4]294。三是从对民族的情感关怀出发阐释文化。“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5]354,每个民族的独有文化都是这个民族颇具特色的发展优势,理应尊重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在多样性文化并行中创造出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四是从对全人类的情感关怀出发阐释文化。文化交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各国的文化发展开始日益摆脱狭隘地域的限制和束缚,“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6],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接近“真正合乎人性”[5]334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秩序下残酷无情的文化异化现象,刻画还原了现实激情的人的感性文化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显著情感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并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优秀情感基因。
  (二)文化禀赋: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与赓续
  情感是中华文化的深沉禀赋。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华文化以现代力量,中华文化以其家国使命感、民族归属感和天下责任感赋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厚的情感基底。一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情怀。民本情怀生生不息、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生于夏商周三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汉代,从盘庚的“重我民”、周公的“用康保民”到孔子的“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再到贾谊的“民无不为本”、董仲舒的“限民名田”,逐渐形成了顺民意、得民心、用民力、重民生的情感理念。二是思行善政的治国理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