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基层治理视角下“村霸”的概念、症结与治理对策/彭乐颖 罗 兰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彭乐颖 罗 兰 日期:2021-06-15 10:13:50
部型相互勾结会演变为更复杂的多势力勾结型腐败链,对于乡村治理的危害更为严重。
  (二)“村霸”的基本特征
  相较于以往农村单一的违法犯罪行为,目前的“村霸”具有更复杂的四重特性。第一,地域边界性。由于农村地区一般以村庄、村落为地域边界,“村霸”多在自身熟悉的居住地附近扩张势力,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通常以村庄为闭合范围,便于掌握本土情况与资源。[1]第二,政治渗透性。“村霸”乱象形成初期多以非法敛财等基本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主,而黑恶势力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则会策略性地向政治领域渗透,例如,暗箱操作农村基层选举或拉拢基层干部,目的是获得政治护身符来长期获利、逃避惩戒,以表面的政治合法性掩盖实际上的犯罪行为。第三,扩散腐蚀性。乡村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而“村霸”正是产生于基层治理与行政系统的最末梢。乡村社会这一乱象会腐蚀基层政权的坚实基础,从而危及基层组织所存在与维持的合法性。同时,当这一腐败的共同体以村落为载体形成时,势必导致违法犯罪行为迅速扩散,最终由下而上产生组织异变,将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扩散为集体性的组织行为。第四,幕后隐蔽性。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处于治理的最末端,“村霸”往往具有较多可隐蔽的空间,如一些犯罪分子以合作社、助农扶贫等合法化的外衣掩盖幕后的非法犯罪。
  
  二、“村霸”乱象的症结
  
  “村霸”的出现暴露了当前我国基层监管体系的漏洞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短板。诸如乡村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基层监督体系不完善、有效制度约束的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失灵、违法惩处力度不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村霸”的不端行为,成为这一现象突出的治理难点。
  (一)乡村社会生态复杂,基层干部权力异化
  不同于城市相对单一的管理环境,我国基层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复杂,封建宗族文化根深蒂固。自古以来“皇权不下县”的现实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情社会使得宗族势力长期在广大的农村土地上生根发芽,日益庞大,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固。由于农村日常管理中涉及诸多利益资源,基层村干部偏向于将自己的人脉安插在村组织中或有意在选举中拉票。如此一来,其既能成为宗族势力的带头人,又能掌握丰厚的利益资源,从而实现自身与宗族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复杂的农村政治生态往往会影响基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农村基本治安等。
  基层农村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础和薄弱的环节,也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村霸”违法乱纪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地方管控权,以此来达到其谋取利益的目的。因此,目前基层农村管控能力的丧失,间接折射出了基层干部权力异化的深层次问题。部分村干部在长期的乡村治理实践中权力观发生异变,本应作用于乡村治理的公共权力被异化为个人寻租腐败的工具,自愿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实际上,基层政府行政运行体系中现存的纵向与横向的矛盾直接导致我国“村霸”的力量扩张。纵向上,体现为行政权与自治权的矛盾。在村组织系统中,村党支部权力高于村民委员会,由党支部来决定村内的大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