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共情视角下单位双正职的相处之道/张新星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新星
日期:2021-05-26 12:06:41
和切身感受。其二,表达不同。共情的经典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同情多表达的是“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一些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热衷于查找原因、寻求真相,并在掌握一定信息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搞清楚了情况,但其实多数时候会因为公开的信息有限、掌握的资料不全,得出的结论比较草率、片面,也容易出现剧情“反转”“打脸”的情况。共情有一个重要特征,即遇到事情,不着急选边站、得结论,承认自己还有很多地方不了解、不清楚,持续提出疑问,直到搞清楚为止。共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其三,建议方式不同。共情重在倾听,同情重在帮对方出主意、提建议。一些人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训,当他人出现类似的困难或问题时,往往希望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自己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他人。其四,立场保持与否不同。共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但也需要随时能够跳出来,保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情则大多沉浸在对方的环境、状况之中,混淆了自己和对方的立场差别。
第二,共情能力强弱,影响领导班子和谐程度及领导者的身心健康。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需要,共情能力正是满足了人们这个最基本、最潜在的需求,通过探究对方最真实的情况,用恰到好处的善良,给予其最合适的帮助。共情能力强的人,容易理解他人,也容易赢得尊重,创造轻松愉快的相处氛围。如果领导者不注重提高共情能力,缺乏深入坦诚的沟通交流,在角色承担、自我预期、心理落差等方面形成的压力难以疏解,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加重焦虑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造成双输的结局。
第三,共情能力能巧妙应对双正职配置下的不同实践情形,凸显治理智慧。双正职的配置模式某种程度上会带来治理行为的扭曲,但从运作实践角度看,其又契合了人本主义、信息传递、外部关联等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对于单位的领导者来说,维护、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势必要涵养共情能力。对于治理能力不同的相处情形,一把手要客观理解一、二把手之间存在的能力差距和治理格局,以最大限度发挥治理能力、治理效率为考量,在深入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出让部分职责权力,以博大胸怀和气度,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和最佳效果。面对信息渠道存在固有差异的情形,一把手要理性认识到,二把手的信息优势也是某种治理优势,更是单位实现治理目标效果的保证力量。想问题、干事情,要出于公心,谋实干事,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发展合力。面对相互制衡的领导配置情形,一把手要深刻理解其内在原因,即外部利益关联者对信息充分传递使用是根本要求。领导者需要加强沟通,达成共识,规范单位治理,确保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满足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增进其对单位情况的了解,进而使其支持肯定单位的重要决策。
三、提升领导者共情能力的具体举措
第一,以“四步法”培养共情式倾听习惯。相互尊重是领导者彼此理解支持的基础和前提,要坚决避免在交流尚不充分时,就根据以往经验得出倾向性意见。要变倾向性倾听为共情式倾听,不主动控制,不引导交流,给他人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表达想法、感受。第一步,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