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任期制视野下领导干部防避决策“好事变坏事”的现实考量/罗心欲 杨小松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罗心欲 杨小松 日期:2021-04-12 09:20:37
,对各方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和利益细化区分不足,导致少数人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意愿和利益遭到忽略。
  二、任期制下领导干部决策“好事变坏事”的主要根源
  任期制下领导干部决策“好事变坏事”从根源上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因素。
  (一)个人决策动机不纯
  决策动机是领导干部开展决策的一种心理取向和内部动力,它决定了领导干部决策活动的主观性、倾向性、选择性,深刻影响决策活动的表现及效果。任期制下,相关任期规则、规定驱使领导干部扮演理性经济人角色,在其决策中精心算计自身仕途与任内政绩之间的对应性和契合度,在代表组织决策时嵌入自身职业规划,带入个人利害考量。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决策时过多从个人角度出发,只在乎自己的权威、志趣、感觉,只顾自己的利益得失、地位高低、职务升降,产生决策“冲动症”“盲动症”“多动症”“懒动症”,致使这些本来可以成就“好事”的决策因成色不足而逊色不少。
  (二)个人决策力缺失
  领导干部决策力是指领导干部在识别把握相关决策问题、信息和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决策事项拿主意、定方向、做决断的综合性能力。一些领导干部任期内决策不尽如人意,“好事变坏事”现象时有发生,与其相关决策力缺失不无关系。比如,缺乏准确的预知力,不善于从事物表象中直接感知或者从决策过程中敏锐发现潜在的矛盾问题、薄弱环节,对决策的事态发展、变化动向、未来走向难以做到先知先觉、洞察秋毫;又如,缺乏机动的应变力,对决策实施后的系列连锁变化反应迟钝,不善于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查缺补漏、扬长避短、举一反三,且遇到决策生变后的“坏事”做不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决策自带不确定性
  决策“好事变坏事”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决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呈现。其一,决策本质上是决定不确定的事情,有些事务处置和方案选择因领导干部认知的有限性、现实情况的复杂性,确实无法避免失误,很可能好事没办好,甚至还办坏。即便一时办好,并形成优化方案或者满意型方案,也会随着条件变化出现时效不可持续、局部不适应。其二,现实中,领导干部有时不得不面临应急决策任务。与常规决策不同的是,在身处困窘急迫状态且资源支持、时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能选择相对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方案,一不小心就可能失手。其三,针对领导干部决策效果的评估模式是多维的,包括目标导向评估模式、实施过程评估模式、对象回应度评估模式等,按照不同模式进行决策评估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具有不确定性。
  (四)决策环境和条件限制
  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需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所处的环境信息量越来越大,决策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在有限任期内,领导干部决策所涉及的未来环境和条件往往只有部分是可知或可控的,相关方面因素无法完全反映进去,即使反映进去也只能近似地、有条件地反映现实。随着决策环境变迁或条件变化,有关决策因素重要性和主次角色的互换,边际效应可能递减,原本是“好事”的决策也可能显得不那么好了,甚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