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任期制视野下领导干部防避决策“好事变坏事”的现实考量/罗心欲 杨小松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罗心欲 杨小松 日期:2021-04-12 09:20:37
,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最终沦为空谈、笑柄,由主观上的“好事”变成客观上的“坏事”。
  (二)从持续性看,“好头变烂尾”
  决策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循环体。好决策贵在持之以恒,只有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首尾呼应,才能产生决策效应。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在有限任期内无心战略决策、长线决策,为求“快出成绩,出快成绩”,人为压缩决策周期、简化决策环节,导致决策高开低走、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做成“夹生饭”“半成品”“烂尾楼”,潦草收场。一种情况是问题出在决策本身。虽然方向、目标明确,但没有经过充分和审慎的调研、评估、论证等工作,领导干部就武断推出决策成果、匆匆推动项目或工程上马,时间一长,其薄弱环节、内藏隐患暴露无遗,回旋余地小、调整难度大。另一种情况是问题出在决策执行环节。虽然策划妥当、方案合理,但执行者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决策价值、意旨、目标、要求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执行不给力、不到位,或偏离轨道,或停在表面,或流于形式。
  (三)从时效性看,“一时好过时差”
  从时间维度分析,决策的质量、效益体现在决策发挥作用的有效期和“保鲜”期上,在该时限内,决策相对稳定,逾期则低效甚至无效。对决策时间效力的精准把握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有些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决策不重时效性,经不起历史检验,其放在短期内看似是“好事”,也行得通,但时间一长就泄气、变质。其中,有的决策“短视少远见”,有失远度[1],谋划工作、制定方案目光短浅,浮于表面,容易导致决策滞后,对未来的指导性弱;有的搞机会主义,迷恋“政绩速成”,工于寅吃卯粮、透支资源的心计,对可能给未来发展埋雷、给后任施政设障的隐患问题却选择性忽视,甚至故意掩盖,容易导致决策“超前消费”,产生政绩泡沫;有的存在惰性思维,刻舟求剑,寄希望于任内“一招鲜,吃遍天”,不善于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和规划实施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修正,导致决策僵化、过时,贻误发展良机。
  (四)从相对性看,“好事似是而非”
  一项决策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相关方的评价、定性可能有所差异。任期制下,由于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主要以上级评述为准,决策好坏之分首先看上级意志,但上级、决策者、决策对象、社会大众在决策界分问题上,有时意见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领导干部决策时“唯上不唯下”,在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完成上级安排任务时,信奉“情不立事,善不为官”的传统理念,不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自主意愿以及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或与民争利,或强势代办,或搞“一刀切”,使上级口中的“好事”成为群众反感、反对的“坏事”;有的领导干部决策时不讲统筹兼顾,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做出综合考量,视域局限于特定群体、单位、部门或行业,仅关注和重视部分受众、服务对象的利益,在造福一方的同时“冷落”了另一方,导致部分人眼中的“好事”却成为另一部分人所忌恨的“坏事”;有的领导干部决策时“抓大放小”,对全局情况、整体利益的一般关照有余
[1][2][3][4][5][6]